搜索
首页 其他

朱熹关于做学问的诗句

1.关于做学问的诗句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关于读书和做学问的诗句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朱熹的诗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日》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劝学诗 / 偶成》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朱熹有关诗句的名言

1、百学须先立志。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3、活到老,学到老。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9、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0、礼即理也。11、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13、朋友,以义合者。

14、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1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6、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2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2、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23、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24、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25、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26、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1、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青玉案——朱熹雪消春水东风猛。

帘半卷、犹嫌冷。怪是春来常不醒。

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而今白发羞垂领。

静里时将旧游省。记得孤山山畔景。

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3、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5、鹧鸪天——朱熹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6、浣溪沙——朱熹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多情蜂蝶早飞来。 7、好事近——朱熹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8、西江月——朱熹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9、念奴娇——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10、菩萨蛮——朱熹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1、水调歌头——朱熹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2、忆秦娥——朱熹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3、满江红——朱熹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

谈往事,悲陈迹。喜。

5.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

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有:

1.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偶成》

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4.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5.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菩萨蛮》

解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6.朱熹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

(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 8、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 10、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白求恩)。

7.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

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寓意:

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编辑本段]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