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阳修作的《表海亭》颔联: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的作用诗词原文: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 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颔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àn lián,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对句)。 颔联是对五律、七律诗的描述 一般五律、七律都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第一第二句为首联(头) 第三第四句颔联。“苦寒”、“欲雪”分别与上下文的内容相照应,从而可以看出在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供参考。 2.表海亭赏析表海亭这一名字频繁在中国古文学诗词当中的时代还是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人先后担任青州知府,他们为宦青州时,表海亭是他们经常登临的地方。范仲淹做青州知府的时候已是垂垂老者,他已经没有了《岳阳楼记》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忧国忧民的惆怅,写到“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让我们看到一个珍惜自己余光的老者的心境。欧阳修则写道“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和范公的心境是很不同的,而苏轼的《登表海亭》写的则是青州的美景,相同的一座古亭,而诗人的心境不同,寓意和韵味竟差异至此,可见在表海亭上既能够看到青州美景,也能体察到百姓疾苦,正是这样,我们才会对表海亭更加感兴趣。能够看到不同角度的事物,这是表海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在表海亭上远望,是青州八景的“云门仙境”、“驼岭千寻”和“劈峰夕照”构成的三山玉障,南阳河奔流而下,青山秀水构成的仙境,的确是让诗人开怀。而表海亭的脚下,确是两城之间的万年桥,青州最繁华的地方,往往也能看到饿殍乞丐,这样一个地方,赏山赏水即可,体察民情即可。这边是表海亭的不同凡响之处。 到了明代,冯裕的《登表海亭》写到“独坐孤亭对碧山,太公踪迹尚依然。 海邦千里遗东表,牧野崇朝答上玄。 万古乾坤春寂寂,两阳日夜水潺潺。 鹰扬事业浮云过,留得丹书与世传”,又是另一种心态。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登临表海亭,即使进在咫尺,因为战争的炮火夺走了这一胜景。如果今天她还矗立在南阳河边,每个登临的人又会有不同的感想。 我们今天能做只能是看看奔流的南阳河,抚摸一下那可古树,望着桥上的人来人往,体味古贤人的心境。更加期盼的是,表海亭能够重建,再次矗立在南阳河畔,登临其上,写诗作词,让她重新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一块圣地。 3.【欧阳修醉翁亭记古诗】题名: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朝代:宋代 作品体裁:散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