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花径的诗句

1.白居易关于花径的诗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据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第一境。”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寺周围种植许多花木果树,蔚然成林。大林寺西侧,有两株由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昙诜手植的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袁宏道有《宝树诗》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不是最内涵的诗句

杜甫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出自《客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3.描写园艺的诗句

时间有限,略归纳了五句,有取自诗里的,有取自词里的,均有出处标明.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外无重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蝶恋花》,这首是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北宋诗人晏殊的《浣溪沙》,也是词.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是诗.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这首是诗.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五代时著名皇帝词人即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这首是词.

综上,需要指出的是,古代诗以言志,词以怡情,文以载道,不同的文学体裁,各有其写作的目的和要求,故专写庭院的并不多见,往往是写一种志向或心情而涉及到庭院.

4.关于柴扉的诗句

1、尘榻为子下,柴扉为子开。——王灼

2、沙路萦纡处,柴扉荡析馀。—— 俞德邻【桐庐县作】

3、落叶积莓苔,柴扉半不开。——释子淳 【冬日寄住庵僧】

4、花径呼童扫,柴扉为客开。—— 区元晋【饮郭都谏别墅 其二】

5、我屋云山下,柴扉也不扃。——【山居】

6、柴扉堪泄泄,诗酒静相供。——郭之奇 【题驿舍画屏二首 其二】

7、积雪断山路,柴扉昼不开。——顾清 【题张性夫小景四绝句 其四】

8、柴扉闲永日,稚子汲寒泉。—— 谢榛【北园夏日】

9、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敦敏 【访曹雪芹不值】

【关于柴扉的古诗】:

《游园不值》

宋代诗人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意】: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建阳。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5.描写花和草的诗句

《早春》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1.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8.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6.形容花艳的诗句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曹雪芹<红楼梦>中<葬花吟> 2、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陈宝琛<西郊落花歌> 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元稹<行宫>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关于花的诗句。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花飞万点愁如海。

7、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10、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

11、春且住,见春到,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关于花的诗句。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3、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

——文廷式<水龙吟> 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7、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18、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 1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2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2、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