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一种才算是诗歌呀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古代,讲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其类别也有所不同,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分类。 (一) 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1、抒情诗。以抒发感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一般不具体叙述生活过事物的全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段或事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方玮德的《追伤徐志摩》写在徐志摩死后三年,追忆怀想,表现了怀念友人,感怀身世的惆怅与伤感。“我现在只能空空地记起了你,/正同你也只能空空地记起了我们;/你身后的寂寞原是件寻常的是那,伤心的是我们身前全有颗寂寞的心。/当你走的时候,你走了再不回头,/人们都喊着说你变成神,变成了星;/变成泰山上的彩霞,你死是奇迹,/我知道你心上说:我死了,完了,你们再不用费神。/如今你真走得远了,不见你半个踪影,每份记忆里早疏远了你,你如同秋天树叶落地;/你听,在这深深的夜里,可曾有一丝声音?/‘志摩,你走了,你走了整三年了,我记着你!’”抒情诗又有直接抒情和见解抒情。前者直抒胸臆,后者,依附于人、事、物、理的抒情,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因事缘情等。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叙事诗。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书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它介于诗与小说之间。但不像小说那样做细致的描述,而是以诗的形式作精练的概括,注重表现诗人其中的情感。如《孔雀东南飞》、了《木兰辞》、《王贵与李香香》等。 (二) 按表现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民歌、散文诗。 1、格律诗。按一定的格律写成,体式整饬,格律严谨,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谓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如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2、自由诗。相对诗歌的格律限制而言,就是诗歌的句式、章法、押韵都比较随意,作者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自幼组织排列字句。但也不是“绝对的自由”,仍然要有语言和节奏形成的韵律。如胡适的《乌鸦》:“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欢喜!” 3、民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碑相传。情感真挚,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格调清新刚健,形式活泼自由,语言朴实,常用比兴和夸张来创造诗歌意象。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如残机,何悟(误)不成匹。”刘大白《卖布谣》:“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还有些如“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又如十七字诗:“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4、散文诗。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特点。是诗的某些表现性元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元素的巧妙融合。它采用散文自幼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内蕴的诗歌意象,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它的语言仍然是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暗喻和象征,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情景交融的诗境。泰戈尔的《新月诗》、鲁迅的《野草》、郭风的《叶笛》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三)按艺术表现手法还可分为朦胧诗、讽刺诗、朗诵诗、街头诗等等。 2.诗歌具有哪五种特点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如,有一则新闻如果分行排列的话就是一首诗 2.饱含真情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李季说:“诗,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在他头脑中引起的激情的自然流露,每一行诗,都是心灵激动的记录。”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7.节奏和谐 《礼乐记》解释:“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别林斯基说:“诗歌用形象诉于灵魂,而这些形象就是那永恒的美的表现。”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0.虚实相生 戏曲讲究“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成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写诗“当在切与不切之间”(查为仁语),“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咏语)。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清方薰论画时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3.诗是怎样产生的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首先我们谈谈诗与画的本质;诗与画的相同之处,都是表现客观世界的现象,但是本质上差别却是异质的。诗歌与绘画在内容、塑造的形象,塑造形象的媒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内容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外在形象的艺术再现,它有留住客观事物外貌的倾向。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它回避精确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是由诗中所抒之情暗示出来的。 绘画塑造的是客观事物的视觉形象,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它借助想象而不是借助视觉。还有一种情形,诗歌有时也塑造景物形象,在诗中形成画面。 但这种画面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诗人或读者的想象而变化的。而绘画是静止的形象,是事物某一种特定时刻的形象。 反之诗歌的画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的,而绝非静止。从塑造的形象的媒介看,绘画塑造形象的媒介是线条和色彩,而诗歌塑造形象的媒介是语言。 色彩和线条只能精确地再现客观世界,它在表现复杂的主观世界中就受到极大的限制。语言这种媒介却不受任何限制,它擅长表达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诗与画是异质的。 同样如此,诗与音乐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虽然他们的形式特征相同,即诗歌和音乐都具有节奏感和音调起伏变化。 虽然音乐在表现主观世界方面比绘画有更大的自由,但它却走得更远。它用节奏感和音调这两种抽象的符号去表现社会生活,太没有确定性,带有强大的随意性。 艺术家的情感在音调里只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音乐表现的情感缺乏绘画内容那种明确性和具体性。 它走向了绘画的另一个极端。诗虽然寻求音乐美,但诗绝不只是节奏和音调,它不是单纯的声音艺术。 诗的主要媒介是语音而不是声音。声音在语言中的表现只是一种语调,所以诗歌的语言是义与音的交融后产生的“特殊语言”我们可以从朗读文章与朗诵诗歌中体会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远远比音乐具有明确性。而诗歌远远打破了音乐的局限,给感情世界以更深邃、充实的内容和明确、清楚的外貌,它是音乐的“提高”。 所以诗与音乐是异质的。我们从探索诗的文体可能的角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了诗的本质内涵。 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对象的独特关系。视点分为外视点和内视点,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性。 散文与绘画相近,散文以占有时间的人工符号——语言作媒介,绘画以占有空间的自然符号——色彩与线条作媒介,二者都有留恋自己关照对象的外貌倾向。无论在表现上采用写突还是象征,二者的视点都是外视点、具象视点。 而诗与绘画疏远而与音乐接近。音乐属于单纯的内心活动。 它否定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性,又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否定,双重否定给予音乐表现无对象的内心活动以最大可能。音乐视点是内视点、抽象视点。 然而诗与音乐有着明显的异质:诗是一次性完成,音乐是二次完成的,诗的媒介不是单纯的声音,音乐的声音直接成为目的;诗使情感得到具象化,(音乐是抽象的);等等但是诗与音乐都是直接表现内心世界。二者的视点都是内视点、抽象视点。 这里我们可以审美视点为基准,可将文学分为两类:一、外观点文学(即非诗文学)。外视点文学叙述世界,具有较强的历史反省功能,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 二、内视点文学(即诗和其他抒情文体)。内视点文学体验世界,以它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来证明自己的优势,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精神视点。 内视点将人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带到诗的世界。诗是典型的内视点文学,在这里外在世界在心灵化过程中被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都失去意义。 由于。 4.诗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呢诗歌中蕴含了,诗人的主要情怀。 随着时代的演变,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形式,凸显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 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 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 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 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 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 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绝句 诗体名。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 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排律 律诗的一种。 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 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朗诵诗 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晶味。囚此,朋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欲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 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很常见。 柯岩的《**,你在哪里》 、李瑛的布一月的哀思》 、石祥的《 周忿理办公室的灯光》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诵诗打油诗 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理俗的诗作;有的作者白谦,也用之以称白己的诗作据宋代《 南部新书》 、明代《 一笑散》 等载: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理曲,经常与民间。 5.诗歌的类别是什么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思妇闺情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10、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6.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诗文自然 有境界 自成高格 切忌 为赋新词强说愁 堆砌文字 虚情假意 隔靴搔痒 未切心旨 做诗词 先得有意 有所感 即心中有想要形诸文字的迫切愿望 然后再酌以古体 或 今体 以诗或词 来表述 诗言志 歌永言 古诗宜蕴藉 耐咀嚼 韵律和谐自然 适合描摹心间悠远之志 此志很难言说 故以诗托而寄之 词则适合描摹 那种细腻绵长之情 人在困苦悲忧时 想抒发积郁 开解心间 此时 最宜填词 填词必须依词牌 韵律严格 可歌而咏之 所谓长啸清崖 一抒怀抱 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