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新闻”两字的诗词有哪些《水龙吟·仙翁家在丛霄》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仙翁家在丛霄,五云八景来尘表。黄扉紫闼,化钧高妙,风霆挥扫。漠北寒烟,峤南和气,笑谈都了。自玉麟归去,金牛再款,却回首、人间少。 天与丹台旧籍,笑苍生、祝公难老。春葩秋叶,暄寒易变,壶天长好。物外【新闻】,凤歌鸾翥,龙蟠虎绕。想如心高会,寒霜夜永,尽横参晓。 《醉蓬莱·记征鸿归候》 年代: 宋 作者: 黄人杰 记征鸿归候,梦燕来时,雪清梅瘦。寒日迎长,觉微宽宫漏。翼轸分辉,斗牛呈瑞,间气维钟秀。江左风流,夷吾家世,尘源深厚。况是【新闻】,日边增秩,诰墨方妍,玉符将剖。五马西还,看鸳鸿为偶。我有新词,不论龟鹤,会祝公眉寿。南浦长春,西山不老,年华同久。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年代: 唐 作者: 李咸用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 【新闻】多说战争功。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寄伯宣尚书士常吏侍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林下休官已七年,【新闻】偶到白云边。 一时人物归司命,二老儒臣筦吏铨。 严子钓台跧旧隐,山公启事玷群贤。 驱驰力尽心徒在,聊信归鸿寄短篇。 《春意渐深送客至山麓田舍来往道中复逢法上人》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云阵纤纤洗花雨,深竹【新闻】子规语。 青山白云吾定居,枯肠那著归思虑。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法薰 庭开金菊宿根生,来雁【新闻】一两声。 犹握金鞭问归客,夜深谁共御街行。 新闻:应该是刚刚听到,最近听到的意思。 2.关于新闻的古诗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苏轼 愁绝更倾国,惊新闻远书。——李商隐 解下佩刀无所惜,新闻天子付三刀。——姚合 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权德舆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用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年代: 唐 作者: 李咸用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 【新闻】多说战争功。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法薰 庭开金菊宿根生,来雁【新闻】一两声。 犹握金鞭问归客,夜深谁共御街行。 3.古典诗歌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 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他们所说的感动人心的宣传效果,不正是报纸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所孜孜以求的吗?而把古典诗歌的意境融入标题更可达到语言简洁,画龙点睛,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看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读罢此题,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民日报编辑为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新闻,制作了一个多么出色的标题!她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威风凛凛胜利归来的情景烘托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染力强,让人读后击节赞叹!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 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这就是将仿拟这种修辞方法巧妙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意境之美。 比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很明显,这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 “滚滚长江”,意境壮美 ;浊浪阵阵,心忧万千!再一个“东逝”,不免感慨古今变化之大,对比何其强烈,由此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 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则标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 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比如: 兰佩紫 菊簪黄 千金觅红装 谁为新人做嫁裳 (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新闻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日子,色彩优美的红装玉服不再是自己穿针引线、熬更守夜去做,而是千金买来。 诗词的活用使标题百味俱生,含蓄写意,色感对比强烈,富于音韵美。其讴歌社会进步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昂扬情绪不表自露,其间设问一句,令人浮想联翩,诗情美、诗化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回味无穷。 又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 (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标题中引诗一句,让人感觉春意盎然、浓情蜜意,可以说因为这一笔,绣出了精彩,也使标题显得丰腴。 比如: 春风熏得远客醉 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例中的主题,是从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两句演化而来的,语调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 消息配上这条标题,新意顿出,兴味陡增。 由此看来,利用仿拟句式,将古典诗歌巧妙融入新闻标题,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4.内容以简短新闻、小诗歌为主宁静的夜晚,圆月冷清而幽静地悬挂在黑色的夜幕上,泛着如水的白光。 有轻纱般的雾缠绕着,多了几许朦胧和忧郁。这样的暗夜,仿佛是一张无法穿透的网,月色上来,敲打九月的窗,落地成霜。 月色,清亮,透着淡淡的安静;音乐,很美,释放着浅浅的浪漫。心情,朦胧,缠着深深的沉醉。 我以微笑的姿态,静静地想你,透着寂寞的无奈。而你呢?是否也在想我?无论怎样,日子总是柔软、温润的滑过,那一树淡绿色的树叶已经落下,盛开的日子竟是这样短暂。 流去的岁月,随着月光淡淡走远。院子里弥漫着中药厂一丝药味,隐约缠绕,似祭奠什么。 心朦胧地在寻找一种曾经永恒的存在。恍惚中,又悠然消失。 举头望月,低头静思,乘着月色,搭乘文字的桥,在一个人的心灵家园祭奠这些枯瘦的想念。早明白你是天空里一只飞掠过我窗前的白鸟,只是短暂的停留。 终将离去。月色是你撩人的翅膀,飞向亘古的永恒。 月满西楼,无人懂愁绪,良人何在?闲愁千缕,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月光象你的温柔,从我心头流过,流过的还有无数我们牵手的往事,往事离别的太久,久远成忧伤的歌。 明月依旧。起伏的,是今夜思绪,婉转的,是月色依稀。 我躲在角落里,静静的想着你,念着玫瑰梦的词句。细数满书词意,句句叩开心菲,暗哑的秀眉怎关得住满园春色。 夜空中,无人觉察到我心碎的虚空,无人听懂我缜密的心语。 长空明月珠有泪,万里无言寄相思。 我披着月色的纱衣,飘散一袭长发,象一个月的精灵,游走在时光的河岸,在梦的世界中寻寻觅觅寻寻。 月色,水一样凉,清,澈;思念,诗一样软,香,美。 在时光的流转中,我丰盈着我,为我的生命着色,让我彻悟:生活,原本是一场生生死死的爱恋,是一台寂寂散去的大戏,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离歌!沧海桑田的誓言,总会虚无飘渺散去,岁月的厚重,永远也阻挡不了时光的轻盈。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如同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提供这些供你参考,可以适当截取一部分。他们是独立成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