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桃叶渡宋词

1.

小题1:(1)婉约(2分)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2分)

小题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将带愁来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伤春怀人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2分)(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词风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从内容和风格来看应属婉约。“试”字表明她过去从未“把花卜归期”,而今情侣久别,相思深切,遂萌生“花卜”痴想,借数发簪上的花瓣聊以预测归期,乃是侥幸的自我欺骗与安慰,自然免不了才插上又拔下来,徒增“重数”的犹疑、忐忑与期待。此一细节刻画心理细腻,情致悱恻缠绵,虽与《秋思》“临发又开封”情景不同,手法却是全无二致,可谓异曲同工。

小题2:试题分析:画线说,春带愁来,春归去时,却不把愁带走,可见其表现手法是拟人。这是抒情主人公的埋怨,在愁。为什么愁,愁什么,联系全词可知,伤春怀人使然。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2.夫子庙桃叶渡的典故

一、民间传说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二、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扩展资料

今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南京浦口另有一个同名的桃叶渡,浦口东门桃叶渡是南京江北长江边东门桃叶山下的一个古渡口,也称“晋王渡”,和东门“宣化古渡”、东门“大码头渡”同属南京浦口东门三大古渡。桃叶渡地点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北的东门桃叶山下。

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桃叶渡

3.谁知道“桃叶渡”的典故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在十里秦淮与占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