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 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 (2分)(言之成理即可)9.(4分)此句意为: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2分,言之成理即可) 无。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夏季。 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 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也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绿树成荫,雨后天气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舒心。 小题1:下片中作者用了“弄笔”“钩帘”“听新蝉”等表现了人物闲适心情的词语。醒时弄笔写细草;醉眠时挂起帘钩,是为了纳凉;这些都表现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写出了临湖住宅清凉洁净的环境,使人很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这一份闲适。 小题1:由“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可知季节为夏季,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说明”。 小题1:首先找到动词“弄笔”“钩帘”“听新蝉”,再结合去拿时分析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闲适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1分)以客观无知之塔,来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一样,能够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2分)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伤感。(2分)小题2: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2分)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 (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枯黄的落叶轻盈的落在地上,轻而细碎。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 小题1:①夸张手法: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手法1分,分析1分;答对3点给满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 (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小题1:比喻。 (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小题1:思想感情: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 (2分)具体分析: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 (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阳关即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或“渭城曲”,这首曲子内容主要表达离愁。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把离恨比喻成江水,可见其多,这样多的离恨诗人怎堪承受。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句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把友人留住,可见其不依不舍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1分)以客观无知之塔,来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一样,能够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2分)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伤感。(2分) 小题2: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2分)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