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写宋词有哪些步骤宋词一般是按照词牌来填的。 有一定的格式,就像用圈圈圈鸭蛋。比如《蝶恋花》就有好多古人写过,仔细观察,它们的格式几乎差不多。 写宋词也要注意押韵,不过没有诗歌要求那么严,不用句句押韵。词一般有上片、下片,这两则一般要有联系,或起承转合,或补充,或总分。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千古风流人物。” 接着下片以“周瑜”为例,进行了解释。词的开头形式多样,可写景,定全词基调如“寒蝉凄切。 ”基调凄凉;可抒情、可发问。 词中运用叠字可增强表现效果“争渡、争渡”。结尾一句很关键,写坏了就会前功尽弃。 具体如何写,就看你写什么内容了,从模仿开始吧,呵呵祝你成功。 2.宋词写法有什么规律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这就是一般意义的格律 大部分常用格律见-- !!!注意;填词必须要按格律,不然那就成写歌词了。 填词的韵律感,节奏感,是歌词完全无法比拟的。 3.怎样学写宋词首先要有国学基础,这是最基本的,一些基本文言文单词,词语,句式,结构,语感等等,了解国学基本著作的常识,有深厚的基础你才能去写宋词,如果基础薄弱去写,那么最好也就是有形而无神,俗气没有境界。 其次你要多了解别人写的诗词,那些流传千古名家之词,多读,多体会,这些词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特殊词汇要弄明白,身临其境明白词作者的感受,掌握宋词的一些基本规律。 第三要了解什么是词,长短句,词牌,平仄要求等等,这些是你写词的框架。 第四,并不是所有符合规则的词都是好词,许多当代人的词,写的很拗口,或是无病呻吟,缺乏情感的注入,所以写词必须不能为写而写,需要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 第五写词很忌讳俗气,作者本身需要一定的境界,平静虚无的心态,才能灵感涌现,水到渠成,一个修为境界高的人才能成为诗词大师,我们普通人可以从模仿做起,不能急躁。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词,想象力很重要,好的想象力的人才会有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这是我对诗词的个人基本认知,未必正确,希望可以帮到你。 4.宋词太难背了,有什么好方法吗我觉得,不同的词方法不一样,说说我的经验吧 首先,如果有曲,可以唱的话,能把它当歌词一样记下来,如《几多愁》就是李煜的虞美人,《月上西楼》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其二,意境记忆法,先读懂词的内容,然后再背诵 其三,结构记忆法,这个要求一定的诗词水平,能懂格律,这样就能根据韵脚、平仄、对仗等来记忆 其四,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来背诵,不能心浮气躁,白天背了,晚上睡觉前先在脑海回忆一遍,有不记得的地方,第二天着重背诵 总之,要有耐心与恒心,加油! 5.写宋词有什么要求先看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 其次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 然后,你就可以按谱填词了,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至于词的质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积累文化底蕴了 6.怎样写宋词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7.写诗歌诗词的技巧诗词写作知识 古风(古绝)的写作章法 此类诗体的典范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绝可分五言、或七言。 超过4句的此类诗体属于古风,古风可分五言、七言、长短句。 1、平仄可不拘(和古风相似、古风句数不限、可以压仄声韵、一般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5言的叫“五古”七言的叫“七古”;也可作长短句的“古风”)可分五言、七言、但忌毫无顾忌的不拘平仄。 例如“假日乘兴去故宫”“巍巍昆仑源何年”,前一诗句6个字都是仄音、后一句7个字全是平音,看起来挺好,也满有意境,但读起来就不上口(有快板书的影子);如前一句改为“假日呼朋看乾隆”、后一句为“巍巍昆仑誉世间”,两者对比好象意境多少打些折扣,但后者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须知诗词在“读”上是很有讲究的(不同于现代诗歌)。 2、既为“古绝”(她和“五绝”“七绝”也称“律绝”不是一回事,不和韵律的绝句不能轻易挂上“X绝”的)一般每首四句。 常见首句就用韵(也可不用韵),2、4必须用韵,一韵到底(一般压平韵,仄韵的也为数不少。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 古风:超过4句的(每句字数可为5字、7字、或长短句,“词”除外)且不拘平仄、可以压仄声韵、也可中途换韵(但韵脚不能乱)的,一般归类为“古风”。 例如崔颢的律化古风《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唐诗三百首》将该诗归为“七言律诗”是不严谨的。 这首诗,虽是传世名篇,但就律诗格律而论,前四句多处不合律。即使有的字平仄可变通,仍不合律诗的句型。 首联同声字相对,就是失对。颔联出句连用六个仄声,对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属于应避免的“三平调”。 不合律句句型,就难免失对。后四句合乎平仄对粘的规则,尾联第五字作了允许的变通,基本上是合律的了。 所以这首诗前半首是古体诗,后半首才是律诗。虽然这首诗很有名,写诗却不宜效法。 严格讲应该算作“律化古风”范畴。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古风有短长、齐言与杂言、非律化与律化等分别,其章法仍然适用“起、承、转、结”。 短篇古风如古绝,章法见《绝句的章法》。 稍长的,可参考《律诗的章法》。 中长篇古风,最宜于叙事,兼及写景、议论、抒情,其篇章结构方法在某些地方类似作文。 起、承、转、结,各分一段或若干段,特别是转的部分变化波折较多,文字往往较长。写作时要注意层次、提顿、分合、伏应、过渡等,不离主题,一脉贯串,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以叙事为主的古风,可以按时间先后组织材料,必要时可以倒叙、补叙、插叙。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从感慨人生聚散无定开始,与相见的悲喜交集,接着询问故旧情况,再细述卫八家庭及家人的热情款待,主客饮酒话旧,彼此感受,末叙暂聚复别,以感叹世事回应开头作结。 先用“今夕”,再写“夜”,后说“明日”,以时间线索贯串,层次井然,有条不紊。首四句是起,“少壮--君子堂”六句是承,“昔别--故意长”十二句是转,末二句是结。 韩愈《山石》,是记游山寺,叙事兼写景抒怀。全诗层次,是黄昏到寺、夜深宿寺、天明离寺三个时间的所见所闻。 开端四句是起,点出山、寺、黄昏、新雨;“僧言--光入扉”六句是承,写夜宿;“天明--风生衣”六句是转,写离寺;后四句是结,感叹。前后呼应:“出入高下”应首句“山石荦确”,“无道路”应“行径微”;因“新雨足”,所以夜月清光入扉,山有烟霏,天明日出愈显得“山(花)红涧碧”,又才能“当流赤足”、“水声激激”。 诗所写景物有光感、湿度和色调,浓淡相间,成为统一、和谐的画面。 李白《蜀道难》,开头陡然而起,总提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强烈的感情咏叹,点出主题。 “蚕丛--钩连”六句,说从远古以来,秦蜀就被崇山峻岭所阻断,由秦入蜀,太白崇山峻岭首当其冲,承上交待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原因。“上有--凋朱颜”十六句,极写蜀道山势的高危。 上边是高峰插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边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照应上文的不通人烟。又说黄鹤不得飞过,猿猴难以攀援,人自然更难通行,这是进一层写法。 以上是虚写。接着实写人在蜀道行进的艰难。 青泥岭百步九折,不仅迂回盘旋,更是高峻得可以上摸星辰,使人屏息抚胸,坐而长叹,。 8.我想学写宋词,请问该怎样入手.买一部清人王国维著的《人间词话》,先学会欣赏宋词,当然也要背诵一些。因为词的格律很严格,字数、平仄、押韵都需符合要求,有时也要对仗,所以在有一定基础后,再从网上下载宋词词谱。需要说明的是,诗词虽以内容为上,然格律也是必不可少,你问的可能就是词的格律。 如:(○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忆秦娥•思秋 李白 箫声咽, ○⊙▲ 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 (叠三字) ○○▲ 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 ⊙○⊙●○○▲ 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 (叠三字) ○○▲ 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 ●○○▲ 还需指出的是,由于古汉语与现在普通话有别,故古人押的韵也未必符合今天的语言,但在古时是可行的,所以在读古诗词时不必怀疑古人押错了韵,但读的时候照现代汉语读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