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元洛的作品李元洛的《宋词之旅》在当前的"散文热"中,作为学术散文,李元洛的《宋词之旅》是一个较为独异的现象。 它以批判精神、忧患意识、恋古情结、当下关怀为依托,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操作的文学化,在当代散文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价值。同时,其读诗即读人、读心、读史的实践本身,使审美客体的人格与创作主体的人格高度迭合,并成功地实现了现代阅读与文学写作的完满统一,这同样是具有深邃的启迪意义的。 总之,《宋词之旅》是一个有其特殊风采的文本。 人生如歌,自己定调自己唱。 四十多年前,当年轻的李元洛还只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时,他就立下大志:此生要写十本诗歌理论著作!——调子好唱口难开,这“十本书主义”的人生主题调谱,直到几十年后包括五十多万字的《诗美学》等十种诗学著作全部出齐,他才开口笑着谈来。 这十种诗学著作的华章妙乐,谱写出一个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的诗歌理论家李元洛! 遥想少年壮志,历尽沧桑今皆成。 登楼去,栏杆拍遍,一曲升华了的新的“登临意”又谱写心头。他将自己藏书中的文学理论书籍——好几千册,郑重赠送给他的学生余三定。 他轻装上阵精装上阵,完成了从一个“已退伍的诗论老兵”到“刚参军的散文新秀”的角色转换,“变奏”出人生高昂飞扬之曲。而从一般的散文创作,再到以唐诗宋词为题材的系列文化散文创作,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变奏” 从1995年到2000年,海内外出版了他的《凤凰游》、《吹箫说剑》、《怅望千秋——唐诗之旅》、《高歌低吟——宋词之旅》、《书院清池》等5种散文集。 他的散文在台湾、大陆多次获奖。 他的《唐诗之旅——月光奏鸣曲》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2002年两次配乐播映他的散文《回首话青春》。 他的作品被选入大陆及香港数十家出版社出的散文选本。对他的作品,好评如潮。 以唐诗宋词为题材创作系列散文,是他在当代文坛的首创;以“生命”读诗,以“诗”品诗,以“论”赏诗,以“史”证诗,以“哲理”解诗,是他的散文的突出特点。 以“生命”读诗,因为诗是李元洛一生之爱。 他将唐诗比为“一位能以心相许的朋友”,优秀的唐诗人“是我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六十年代初,他从北师大毕业分配到青海边陲,在“饥寒交迫,长日如年”的岁月里,他白天上课,寒夜拥被读诗。 “边塞诗的精神盛宴”使他“刹那间忘却了铭心刻骨的饥寒”,在唐诗里豪兴遄飞,纵马巡边。而在人生的向老之年,他又开始“唐诗宋词之旅”,让不眠的孤灯伴他,“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 他以生命为弹片,在唐诗宋词这千古之弦上,弹拨出“只此一生”奏鸣曲。他生命的感悟,不老的激情,令千年唐诗人、唐书法家们“青春作伴”还乡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诗唤醒了他童年的记忆,而童年的记忆又擦新了诗境。他让人看到,抗战中他一家人在湘西流亡,清晨出发的足迹,“叠印在落满白霜的板桥之上”。 他让人望见,青年的他从北京来到青海的第一个夜晚,在吃了“不见油星的干野菜和三个瘦小馒头”的夜晚,躺在集体宿舍的床铺上,望见“圆月,一轮边塞的圆月”,竟叠映在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几十年过去了,他还记得当晚的边塞夜月。 这是因为唐诗的月光与青春生命的“清霜”交融,月唤诗出,诗映月明。 以“诗”品诗,他敲奏汉语的编钟,让人感受说的比唱的好听。 读他的散文,比喻之美、拟人之妙,如泛舟春江,随手可捧一掬清亮。他将唐诗中的“板桥”喻为“诗中的彩虹”,将书法喻为“纸上的舞蹈”,而草书是“精神之狂舞”,字字句句,深蕴对中华文化倾心之爱。 “饥饿填饱的是每一个度日如年的日子”,他写下这样的比拟句,笔里饱灌的是六十年代青海边陲的风沙与为理想奋斗的血泪。幽默机警,是李元洛散文奏出的谐谑之趣。 画家陈白一书写他的拟句“华夏山川久,炎黄日月长”,下笔时却错成“李洛元句”,便连声致歉。李元洛说:“何妨将错就错,你也就写‘陈一白书’吧!”他赞美李白写洞庭的诗句,“是蘸着湖水写成”的,“打个电话到唐朝去,邀他前来把盏吟风”,或者干脆就在《唐诗之旅》中“与李白同游庐山”,其幽默风趣,跃然纸上。 他散文中的对比之妙,如日月同辉,照亮“唐诗宋词之旅”。中与西,古与今,理想与现实,文学与音乐,舞蹈与书法,古雅与通俗,具象与哲理,两两对比,熠熠生辉。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海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他将顾况这首“富于弹性与多义之美”的《悲歌》,与柴可夫斯基的表现“一个痛苦的心灵的倾诉”的交响曲《悲怆》进行比较。 他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郭小川的《祝酒歌》中的诗句“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等进行比较;他将王镣《感事》诗中“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中的艺术概括同现实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阔脸就变”的某些现状进行对比;他借何兆《赠兄》中的诗句“东西南北九千里,除兄除弟更无人”,对比讽刺当今文坛、学界“同气相求同利相求的互吹”。 2.求李元洛《独钓寒江雪》全文,谢谢页>>都市小说>>独钓寒江雪『全文阅读|阅读目录|加入书架|推荐本书|打开书架|返回书页|繁体中文』独钓寒江雪 作者:龙庭江雪 独钓寒江雪 楔子 乞丐出生 前尘往事 [错误章节,勿点!] 独钓寒江雪 第一卷: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古代印象 阿莱是我? 初出茅庐 丝竹入耳 三岔口 夫妻契约 添置服装 番外 之 龙非云 妓院游记 归去来兮 [错误章节,勿点!] 独钓寒江雪 第二卷:庭院深深深几许! 行路难…… 明枪暗箭 元宵佳节 主母出更 小雪治水 花痴如雪 王府寿筵(上) 王府寿筵(下) 番外 之 小冉 护国夫人 杀鸡警猴 疑云重重 独钓寒江雪 第三卷: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步履艰辛 步步惊心 人心似海 恩怨不明(完) 心凉如水(完) 似是故人来(完) 番外 龙非云(上) 番外 龙非云(下)大修 独钓寒江雪 第四卷: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星空灿烂(完) 翻译风波(完) 市场营销(完) [错误章节,勿点!] 独钓寒江雪 第五卷: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独钓寒江雪 尾声 独钓寒江雪 后记 独钓寒江雪章节列表结束,谢谢阅读。 3.请问男主人公叫阮东廷的现代豪门出版小说是哪本阮陈恩静 作 者 吕亦涵 这一生最幸运的是——— 以你之名,冠我之姓。 商战风云诡谲 X 情场暗潮汹涌 悠悠南音,唱响一曲都市悬爱 ——1987年—— “不好意思,请问小姐名姓?” “耳东陈,恩静。” “陈小姐,我有个不情之请,你可不可以嫁给我?” ——1994年—— “陈小姐,我有个盛情之请。” “嗯?” “可不可以追你?” 商人阮东廷为了照顾前女友何秋霜,与歌女陈恩静结婚,并事先明言,这是场有名无实的婚姻。可婚后阮家却接二连三地发生怪事:先是娱乐记者过分关注阮、陈二人的婚姻;再是阮家莫名出现的几个监控器;三是阮东廷任CEO的“阮氏酒店”出现了员工中毒案,阮东廷的妹妹阮初云被牵涉进去,可就在问题即将解决时,初云车祸身亡。 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交通事故,可心思缜密的恩静却认为事故与何秋霜有关,并坚持查案。阮、陈二人的关系因这件事越来越紧张,最终恩静是否能揭开事故背后的秘密?阮氏夫妇是否能破镜重圆?“阮陈恩静”这四个字,是否能继续存在于世人眼前? 4.谁知道《穿越唐诗宋词》李元洛在线阅读在哪啊云门寺是唐代诗人的重要驿站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县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始建于晋义熙三年。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隐居于此,某夜忽见屋顶降临五彩祥云,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献宅为寺,称“云门寺”。由皇帝下诏建寺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产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王献之曾在此隐居练字,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又一处书法胜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最终因唐太宗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手中骗取。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退笔冢”与“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也在此主持了一次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桩桩件件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云门寺有关。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唐代诗人,其书法造诣都普遍较高。能在充满墨香之地,品着黄酒吟诗作画,淋漓尽至地施展才华,更是诗仙们刻意追求的幸事。从《全唐诗》中留下咏及云门的一百余篇墨宝,就可见盛唐时期云门寺的繁荣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