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帛字开头的诗句没有以帛字开头的诗句,找到以“帛”结尾的诗句如下: 1、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出自唐·李贺《客游》 2、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出自唐·杜甫《北征》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 4、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出自唐·白居易《杜陵叟》 5、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6、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出自唐·王季友《青出蓝》 找到“帛”在中间的诗句如下: 1、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出自唐·章碣《焚书坑》 3、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出自唐·李白《长歌行》 供参考。 2.帛字开头的诗句没有以帛字开头的诗句,找到以“帛”结尾的诗句如下:1、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出自唐·李贺《客游》2、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出自唐·杜甫《北征》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4、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出自唐·白居易《杜陵叟》5、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 ——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6、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出自唐·王季友《青出蓝》找到“帛”在中间的诗句如下:1、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出自唐·章碣《焚书坑》3、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出自唐·李白《长歌行》供参考。 3.与商相关的诗句盐商妇 【唐】白居易 盐商妇, 多金帛, 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 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 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 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 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 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 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 盐铁尚书远不知。 何况江头鱼米贱, 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柁楼, 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 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 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 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 死已久, 不独汉时今亦有。 4.与书信有关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5.跟笔墨有关的诗句为陈子复画扇戏题 【作者:文徵明】 长松荫高原,虚亭写清泚。 重重夕阳山,忽堕清谈里。 吾生溪壑心,苦受尘氛累。 昔从笔墨间,涂抹聊尔耳。 亦知不疗饥,性僻殊事此。 有如鱼吹沫,不自知所以。 世人不相谅,调笑呼画史。 纷然各有须,缣素盈案几。 袜材真足厌,研吮良自耻。 经旬一执笔,累岁不盈纸。 交游怪逋慢,往往遭怒訾。 岂知书生为,未可俗工拟。 五日画一石,十日画一水。 虽无王宰能,此例自可倚。 陈君乃何人,亦自向庸鄙。 一扇五更年,此负真缓矣。 吾方惧获怒,君顾得之喜。 一笑题谢君,贤于二三子。 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 【作者:刘崧】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 天低江迥日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 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 重坡欹岸东南远,木末参差见层褵。 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 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 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沲沾人衣。 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 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 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 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 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 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 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题陈氏所藏著色山水图 【作者:贡奎】 独卧晓慵起,梦中千万山。 推窗烟云满,一笑咫尺间。 袅袅美人妆,金碧粲笄鬟。 素波净如镜,绿苹点溪湾。 美哉笔墨工,貌此意度闲。 孤禽立圆沙,渔舟远来还。 我方厌闤市,坐对忘朝餐。 安得林下扉,深居长掩关。 答吴伯固 【作者:郑獬】 伯固读我诗,掉头吟不休。 明日踵我门,作诗还相投。 初读颇怪骇,如录万鬼囚。 笔墨又劲绝,涌纸花光流。 想其挥扫时,天匠无雕锼。 倒下百箧珠,滑走不可收。 嗟余文字拙,瑕颣多疮疣。 乃如丑老妇,见此明镜羞。 美言反见诵,伦拟非其俦。 扶树腐木茂,使之凌昆丘。 又欲唱其宫,使我商以讴。 相搏如风雷,直与郊愈侔。 子趋则甚易,於我宁得不。 力敌气遂作,声应律乃酬。 譬如楚汉翁,画地争鸿沟。 我才非子对,何足当戈矛。 幸子时见过,高吟消百忧。 6.跟金有关的诗句《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乐府·将进酒》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松树》 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秋日二首》 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登骊山高顶寓目》 李显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从军行七首》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千秋节赐群臣镜》 李隆基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7.与“爆竹”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 2、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3、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明朝范成大《爆竹行》 与“爆竹”有关的诗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赏析: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的一项礼仪活动。投送拜贴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换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表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礼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简陋。而拜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送贺年卡。 3、《爆竹行》 明朝范成大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赏析: 大年初一的早上爆竹船又来了,要在苏杭一带停五天。一大早吃完早饭,取来竹竿分截成五尺长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烧,当火力足够时,竹节间水分像流汗一样渗透出来,这时卜人急忙取走,孩童们纷纷躲在远处站立一旁。竹筒在门庭的阶梯上撞落,噔时响起雷霆大吼。一声两声百鬼惊怕,三声四声把鬼怪吓的倾巢逃去,十声百声牛鬼蛇神全都吓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来。从床下拾起的焦碳中还存有可驱赶厉鬼的余威。现在可以把药汤都存放一边改换酒杯了,尽日的游玩终于可安稳睡一觉了。这首诗描绘的是春节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烧爆竹的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