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意象分析

1.对唐诗宋词中几种常见意象的探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唐诗宋词中的“花”意象

“花”的意象很丰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遗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写自己心痛难当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很多时候,对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全诗,看作者自己主要表达的感情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3.唐诗宋词中有关“月”的意象的研究

【月在唐诗中的意象】一、月的边塞意象。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三、月的愁绪意象。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古代涉及月亮的诗歌】如: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⒑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⒒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⒓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⒖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⒚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⑵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⑶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⑷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⑸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⑹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⑺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⑻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⑼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 《别裴九弟》) 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暮江吟》) 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 《琵琶行》) ⑿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白居易: 《春题湖上》) ⒀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刘方平: 《秋夜泛舟》) ⒁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 《月夜》) 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韩愈: 《山石》) ⒃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 《忆扬州》) 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 《寓意》) ⒆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张先: 《菩萨蛮》) ⒇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 《。

4.唐宋词中关于高楼的意象 800字 急用

提交者: 张旭炎 (提交时间: 2011-12-3 21:31:41) 答题内容: 宋词中“高楼”意象的文学意味 “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觉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①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许多词家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词家审美意识通过意象外化。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我们可看出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等。

比如,晏殊作品中的小园香径,秦观词杜鹃声里的斜阳暮,都能显示作品主题、作者情感乃至其人品。虽说意象的捕捉并不都很容易,但是在阅读作品时,用心去体会作品内容,揣摩作者心思,就能很快捕捉到作品中的意象了。

在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把握高楼的意象,利于准确、有效把握作者的感情、了解作品的主旨。 “高楼”应说是我接触的宋代词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意象,在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的词作均有所出现,虽然频率不如“夕阳”、“明月”、“杨柳”等高,但它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了我。

生活的实际表明,凡是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最容易引发离愁别思,易勾起情绪,也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情绪。登上高楼,或者临水、或者是悬高,可心旷神怡,但更多的是容易引人生发惆怅和烦恼之感。

所以我觉得词人们是爱登高楼,但又怕登高楼。欧阳修在词中就警告:“楼高莫近危楼倚!”(《踏莎行》),苏轼也深有体会地感叹道:“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沁园春》),还有,吴文英“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高阳台》),张炎“空怀威,有斜阳出,却怕登楼。”(《甘州》)都明确表明了词人对登高楼的态度。

由此也进一步表明“高楼”这一意象耐人寻味而又别具魅力的文学意味。下面,我们就试以两、三个词人的具体作品作例,结合作者生平及思想分析“高楼”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文学意味是如何令今人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深秋时节伤离怀远之作,生动表现了主人孤守朱户的孤独凄清之感,体现了词人和婉细腻的情思。词的上片即景言怀,下片即由心理刻画转为行为描写,通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现主人公强烈的难以克制的思念之情。

大部分学者认为,晏殊作为一个太平宰相,生活非常优越,其作品大多是流连光景和表现自己阑珊意绪之作。但是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晏殊虽然生活安定丰裕,生活态度闲雅容雍,但是在独自登上高楼后,仍不免追思过去,思念故人,感发愁怀,皆因高楼独立,突显当时孤身一人的境况,而顿生愁思。

晏殊一生三次贬官罢职,第三次罢官直至逝世,但是他坚强朴直,如下片中“望尽天涯路”的广远境界一样,具有旷达胸怀,使得这首带有感伤的词中又隐隐透出几许哲理。 如果说晏殊的“高楼”只是透出淡淡的感伤,那么范仲淹的独倚高楼却带来浓浓的秋之寂寥。

我们来看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忠直敢言,胸怀豪迈,因而所作词作大多意境开阔,风格爽朗,体现词人广阔胸怀。但就是在这样的开阔之境中,却有作者独倚高楼的黯然身影。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念伤感离、羁旅相思之情。在万物寂寥的秋夜里,在冰冷如水的月光下,独自一人,独倚高楼,楼是孤立于此,人也孤伶伶的,两者颇有同“病”相怜之感。

而满腹的乡思离愁无人能诉,只能借酒浇愁,却岂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在这里,“高楼”是游子旅居之地,却也是承载羁旅之人思乡情绪之所。

在这两首词中,“高楼”的孤带来了登楼之人离情别绪,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这天上的“高楼”又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思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以诗为词大大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更表现了他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超逸的人生态度。

如此一人,却仍还是有《沁园春》中“悔上层楼”的感叹,即使是登上天上的高楼——琼楼玉宇,却还是“高处不胜寒”。“所谓‘归去’,即旧月宫,也就是离开尘世利害纷争、抛却虚名微利之意。

“惟恐”一句,是担心其过于寒寂,决心难下。”这几句解释说明无论多么超凡脱俗,也得面对这个任何宦游者都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何对待为官与归隐,也说明“琼楼玉宇”所象征的寒寂却正是诗人难下决定的因素之一。

高楼楼高,自然寒寂,因而也怕登楼。 看来,“高楼”确是宋词中令人难以释怀的意象。

对古人来说,登上高楼时所勾起的千般情怀、万般思绪让人“却怕登楼”。而对于今。

5.宋词词人常用的意象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

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

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

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

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

6.有关“唐宋词欣赏”的论文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

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

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

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

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

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

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

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

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

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

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

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

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

7.对唐诗宋词意境美的理解,同志们帮帮忙啊

就个人感觉词比诗更有意境,但是就不多说了。

就意境而言,就是这首诗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它所呈现出的一幅画面,而表现这幅画面的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词中所用来描写的事物,一般是名词,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来表现意境,所以要想理解诗词的意境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意象,分析作者通过写这个东西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并且一定要尝试想象,要敢于大胆想象,因而方能够体会其意境美。

不过说实话,LZ说得不是很清楚,导致我不大清楚你究竟要问什么?所以就如此答了,如果是要整体说唐诗宋词的意境究竟哪里美,我想还是LZ多读读诗词,美就美在那韵律与想象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