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离别的古诗词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 2.描写离别的古诗词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8、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9、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10、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3.关于描写离别的古诗kuai离别的古诗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4.描写四季的诗句分别写出春 1、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7、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夏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小声甘州》 冬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7、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9、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2、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在括号里写出季节.小何才露尖小何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描写夏季的景色 )出自《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描写冬季的景色 )出自《梅花绝句》【宋】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描写秋季的景色 )出自《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 描写春季的景色 )出自《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关于离别的诗句及其情感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