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和高山流水有关的诗词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 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 2.有关于高山流水的古诗古文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3.根据成语高山流水的古诗有哪些楼主到这里查,有很多,不过需要输入进行搜索。 /search.asp 石州慢 王之道 天迥楼高,日长院静,琴声幽咽。昵昵恩情,切切言语,似伤离别。 子期何处,漫高山流水,又逐新声彻。仿佛江上移舟,听琵琶凄切。 休说。春寒料峭,夜来花柳,弄风摇雪。 大错因谁,算不翅六州铁。波下双鱼,云中乘雁,嗣音无计,空叹初谋拙。 但愿相逢,同心再绾重结。-------------------------------------------------------------------------------- 浣溪沙 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 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 瑞鹤仙 吕胜己 残梅飘簌簌。看柳上春归,揉条新绿。 娇莺离幽谷。弄弹簧清响,飞迁乔木。 年华迅速。叹浮生、流晖转烛。 自春来、每每遨游,多办九霞醽醁。溪北。 踏青微步,斗草慵眠,锦裀花褥。铅华簇簇。 歌声妙、间丝竹。爱一川好处,高山流水,不减城南杜曲。 笑平生、卓地无锥,老来富足。-------------------------------------------------------------------------------- 满庭芳 辛弃疾 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 看公如月,光彩众星稀。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 文章手,直须补衮,藻火粲宗彝。痴儿。 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馀丝。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 且约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谁知。都休问,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 婆罗门引 辛弃疾 绿阴啼鸟,阳关未彻早催归。歌珠凄断累累。 回首海山何处,千里共襟期。叹高山流水,弦断堪悲。 中心怅而。似风雨、落花知。 更拟停云君去,细□陶诗。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 人争看、宝马来思。--------------------------------------------------------------------------------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婆罗门引 辛弃疾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腰间玉若金累。 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 卧龙暂而。算天上、有人知。 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 端的了、休更寻思。-------------------------------------------------------------------------------- 西江月 辛弃疾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栽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浣溪沙 黄机 绿绮空弹恨未平。 可堪执手送行人。碧酒谩将珍重意,莫辞斟。 我定忆君吟渭北,君须思我赋停云。未信高山流水曲,断知音。 -------------------------------------------------------------------------------- 金菊对芙蓉 刘清夫 浅拂春山,慢横秋水,玉纤闲理丝桐。按清冷繁露,淡伫悲风。 素弦瑶轸调新韵,颤翠翘、金簇芙蓉。叠蠲重锁,轻挑慢摘,特地情浓。 泛商刻羽无穷。似和鸣鸾凤,律应雌雄。 问高山流水,此意谁同。个中只许知音听,有茂陵、车马雍容。 画帘人静,琴心三叠,时倒金锺。 4.高山流水出自那首诗摔琴断弦,终身不操,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为人们不断传诵,洋洋呼(洋洋:广大)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善哉,峨峨兮(峨峨:高高地)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好啊),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列子,伯牙善弹琴。一次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听了说,钟子期善于欣赏.汤问》上说:“善哉,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5.高山流水 什么样的诗句“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 ,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