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早秋独夜》诗词赏析【早秋独夜】白居易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意思比较浅近,技巧也不太特别,比较一般的诗作。贴篇网上根据诗意改写的一段文字吧。 水井的旁边种着一棵梧桐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孤单,让人伤怀。每当风吹过时,总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一个人在哭泣,好是凄凉,让人好不难受。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此时只能说这也许是秋天到来的一个讯号吧,因为我不敢想别的了。我一个人孤独的躺在一张偌大床上,脸朝着屋檐外,看着院里秋天万物都枯萎的不堪入目的景象什么都是那么的死气 腾腾,听着秋天所特有的那格外悲凉的声音。 2.跪求:《早秋独夜》诗词赏析唐诗写意之——早秋独夜(白居易)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水井的旁边种着一棵梧桐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孤单,让人伤怀。 每当风吹过时,总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一个人在哭泣,煞是凄凉,让人难受。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此时我只能说这也许是秋天到来的一个信号吧。 一个人孤独的躺在一张偌大的床上,脸朝着屋檐外,看着院里秋天万物都枯萎的不堪入目的景象,一切都是死气沉沉,仿佛都能听着秋天所特有的那格外悲凉的声音。心头不禁一颤,难受起来…… 想着想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直到我再也无法看清外面的景物。 似乎过了很久,因为当我醒来的时候,月亮早已照到我的床前。 3.【高悬赏→十万火急】赏析:许浑的《早秋》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 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 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 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 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赏析;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整整一夜都听到轻轻的瑟瑟秋风。西风跟秋天有着自然的联系,就如同西北风是冬天的象征一样。作者的浪漫情节在第一句就展现无疑。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玉露跟秋风是孪生兄妹,因而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银河变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一个残字,在此开始给人秋愁的暗示。毕竟昆虫是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最强,一到秋天,就得最先发愁越冬事宜。大雁是侯鸟,越冬也得雁南飞。所以这种虫鸟的描写,算是秋天早晨的经典。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把读者视线又从前一句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气爽的意境中。面对清晨高大树木浓密的树冠,茂盛的枝叶,还有目及远山的晴好天气,人们一般都会感觉爽,产生流连其中愿望。树叶作为高树大家庭中的一员,自然也应该尽情享受秋高气爽中的融融亲情,然而后面却看到有一片叶子要离开。这一句从前一句的略微转折,实际上是为了推出最后一句的高潮作铺垫。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可谓是画龙点睛之句。没有感情色彩的早秋的画面,因为这一句,就赋予了浓厚的浪漫情感。作者抛开花草,选择最没有感情的木叶来渲染这样的浪漫色彩,实在是集生命之精华,情感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全诗的结构,从秋风开始到一叶下,一连串的秋景描写,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充满想象与浪漫。而中间两句,机构严谨,对仗工整。达到了严密与豪放天衣无缝的结合。 4.描写“早秋”的诗句有哪些1,《太原早秋》 唐代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译文: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2,《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3,《军城早秋》 唐代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4,《早秋山居》 唐代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5,《早秋山中作》 唐代 王维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译文: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5.《军城早秋》的赏析【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6.【古诗军城早秋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军城早秋 【作者】:严武 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