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读宋词》(肖复兴)30多年前,5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5元钱,跑到了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大概那是生平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30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徒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小孩子买书,问题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30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见过其他宋词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本选本最有特点。虽然,在当时时代大的背景下,里面的前言和注解有一些硬贴上去的政治色彩,但总体上选择得精当,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每位词家前面的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早上上学时带在衣袋里,在路上背诵。我好长时间上学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到学校,这半个小时足够把这首宋词背下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黄延坚《虞美人》),“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多少美妙无比的宋词,都是在这上学的路上背诵下来的。有这些宋词相伴。那些个日子真是惬意得很,一张张秒满宋词的小纸条揣在我的衣袋里,沉醉在悠悠宋朝的春风秋雨落花流水之中,上学一路,身旁闪过车水马龙喧嚣的街景,便都熟视无睹,或都幻作宋代的勾栏瓦舍。半个小时的路,一下子显得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我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对于宋词,我喜欢辛弃疾,喜欢秦观,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 我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秦观的《鹊桥仙》和《踏莎行》用精美的意象和朴素的词句传达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感情,那时我背得滚瓜烂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即使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辛弃疾的许多词句更令我心怦然而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跑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流”……不用说,喜欢辛弃疾的这些词,染上了我初中二年级学生心中向往和想象的色彩,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建康赏心亭、赣州造口壁、京口北固楼,以及带湖他的那轩窗临水、小舟行钓、春可观梅,秋可餐菊的稼轩新居。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那些妙不可言的词句才刻在青春的轨迹上,到现在也难以磨灭。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是辛弃疾夜读《李广传》的感慨,那里融有太多辛弃疾自身的心迹和心声。李广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却不仅未被封侯,反倒被罢免职务,被迫自杀。这与辛弃疾抗金大志未遂而落职赋闲回家的境遇一样,词便写得感情浓重,苍老沉郁:“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当时也不知看懂看不懂,只清晰记得读罢这首词让我心里怅然许久,尤其是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那寒冷的斜风细雨也扑打在我窗前。其实,当时以一个少年的心情触摸老年的心事,自然难免雾中看花;世事沧桑,人生况味,只有到今天方才领悟一点点。领悟到这点点,但已经很难再有读书时那种身同感受般的境界和那种风雨扑窗的情景,以及遥望历史追寻词章的梦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什么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什么,就像狗熊掰棒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棒子都抱在怀里。 2.哪一个诗歌中含有“卢”字,唐诗宋词都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古意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两首最有名!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宋代:辛弃疾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不知道能否帮到您! 3.我读《宋词》作文我喜欢宋词,喜欢她豪放,喜欢她哀婉,喜欢她清丽,喜欢她壮美…… 宋词是一杯陈年的酒 ,历久弥香。 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无论是词还是词人,都令人回味,有人如词、词如人、人词合一的境界,你须小酌慢饮,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他年重读,更是回味无穷。 宋词是一盏新沏的茶 ,芬芳淡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拂面不寒杨柳风,不仅“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醒了“一帘幽梦”,带给人无限的憧憬与遐想。“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的萧瑟又使你的心阵阵发冷,这种时候只能是“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了。宋词就像是一湾清泉,她的美是淡淡的,你只有在霏霏细雨的古巷中,撑着油纸伞,满怀期待。 恰在此时,逢着了一个和你一样也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有幽怨,也有哀伤,更有丁香花一样的颜色和丁香花一样的芬芳。 宋词是一首激越的诗,雄浑大气。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岳飞,面对山河沦陷,抬望眼,仰天长啸,发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的绝唱让你灵魂震撼、心头滴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如一山西大汉持巨爵、弹铁铮,引吭高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数次遭贬,一生飘零,空有满腹经纶的苏轼怎能不感慨岁月无情、人生短暂、事业无成呢?这时,词人们就像站在你的面前,随着他们的慷慨激昂,你也心情激荡,热血沸腾。 宋词是一幅秀丽的画 ,意境幽远。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恋,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西湖美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郊外春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塞外秋景,哪一处不令人驻足、令人流连,纵使你是丹青圣手,也难绘出如此多姿的色彩。 宋词是一首哀婉的歌 ,荡气回肠。既有忧国忧民的岳飞、辛弃疾,“臣子恨,何时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饱含着词人的泪和血,他们的愁是悲壮的,悲壮中透出干云的豪气。 也有对故国故乡的深切怀念,“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思乡之切,如杜鹃啼血!此词不可念,念之人肠断!还有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和亲人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种哀愁像绵绵的秋雨,侵入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髓,痛彻你的心扉。 宋词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她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我喜欢宋词。 4.哪一个诗歌中含有“卢”字,唐诗宋词都行,卢字在句首或者句中,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卢储《催妆》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节度使,割据藩镇,权力极大。他用尽手段拉拢勾结文人官吏,以图分裂国家。张籍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割据,他作了这首诗以婉拒李师道的威逼利诱。题为《节妇吟》,表面写男女情事,实则言在明志。转自唐诗宋词元曲: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似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七七事变75周年】岁岁宛平草木秋,天涯明月映卢沟。枕边战火传军号,夜下喧嚣惊戍楼。烟水多情空作泪,石狮无怒亦堪愁,此心未忘国家耻,千载当存社稷忧。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卢小题1:①“嫩寒催客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做客之舟,突出了风日之美;②“嫩”字修饰“寒”将触觉的“寒”通过视觉表现,运用通感的手法给瑟瑟清寒赋予一种令人喜爱的色彩。 小题2:全词表达了词人倦于官场、向往山林、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小题1:试题分析: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 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词以苍茫幽远的意境,描绘出词人倦于官场上的曲意逢迎,而渴望如山雀归林的心志,令人心高气远。 6.少读宋词的答案1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迁徙.( ) (2)脉.络( ) (3)徘.徊( ) (4)惬.意( ) 19. 作者为什么说3本书的书页的卷角和破损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20. 作者认为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与其他的宋词选本相比,有哪些特点? 21. 作者少年时在上学路上背诵宋词,为什么觉得路“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22. 作者少年时认为“柳永的词多少有些啰嗦直白,周邦彦的词又太文绉绉,有些雕琢”,而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3. 你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古人对秦观的评价“有些过”? 24. 作者为什么说“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 25. 作者读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的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觉得那寒冷的斜风细雨就扑打在自己的窗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在读诗词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6. 作者说“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作者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27. 苏轼在词中问“天”,问“月”,对月思人,并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借月光的皎洁明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月光”的句子?请至少写出六句,并与同桌交流19. 通过书页的卷角和破损,可以看到作者少年时代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 20. 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对词家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 21. 沉醉于宋词的优美意境之中。 22. 可以从“读书应有自己的见地”的角度谈。 23.“唯少游一人而已”一句说得绝对化,辞情相称的人,不会只是秦观一人,还有其他的诗人。 24. 少年时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幻的年代,对于词的理解,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5. 感受到词中的意境,仿佛身处其中。 26. 得到的是,有了世事沧桑,人生阅历,对辛弃疾的心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失去的是,不再有少年时读诗时的那种梦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