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4.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15.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诗人说“月是故乡明”是不合理的,但可以结合诗人思乡情绪来分析,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古诗词阅读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由此可以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古诗词阅读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古诗词鉴赏。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指出诗句所用手法,又要分析出该诗句表达的情感.“红叶黄花秋意晚”,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既点明时令是秋季,又渲染了萧瑟的环境,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点明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思远人阅读答案.译文: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赏析: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 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3.求宋词的文化品格 阅读答案1.市井文化;士林文化;词的音乐属性 2.①得力于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的相互影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3.内容上: 诗:①诗庄,诗言志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见长。③诗之境阔 词:①词媚,词言情②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为优③词之言长 形式上: 诗:①逐渐脱离音乐②句式整齐③诗有题目④诗分近体律诗、绝句、古体 词:①与音乐结合紧密②句式长短不齐,变化错落③词有词牌,有时也有题目④词分小令、中调、长调 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要留心观察体味上阕的写景,“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等处,通过分析可得出这是两个角度,视觉和听觉.要把诗句的写景描绘出来,突出哪里是视觉,哪里是听觉.(2)解答时抓住这句写景的重心是“杨花”,这在诗歌中属于具体的物,写物的诗句一般采用的就是托物言志,答案不难得出.也可从分析景物入手来解答. 答案:(1)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晚春景象的.由于昨夜一场风雨的侵袭,诗人清晨起来看到满地落花,不胜伤感.耳边又不时传来黄莺儿不停的啼叫,仿佛要尽力留住春天,结果确是枉然.视听结合,写出了晚春景色的衰败凄惨之态.(2)托物言志,通过写春风中自由飞舞的杨花不肯飞入富贵人家,来表现自己不阿谀奉承权贵,傲岸不屈的个性. 译文:怎么也未能把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赏析: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顾夐《虞美人》云:“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的.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发人深思.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7.BD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B说愁绪满怀不对。选项D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析进行比较判断。 如D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而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18. 试题分析:题目问,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属于诗歌比较鉴赏,比较两篇作品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答题时,要对这两篇作品所写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分别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属于比较鉴赏,第一问比较所写的景色不同,首先对两篇作品所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要心中有数,抓住不同之处回答即可。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大些,那么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有的序。 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醉翁亭记》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操》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李清照【答案】【小题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4分)【小题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5分)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写作思路。写了三个阶段,参照醉、清泪、难看梅花。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上一题可知,本诗写了三个阶段对梅的感受,可见其用了对比,三个生活阶段的对比,来突出对梅的不同感受,一定要答出心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答案】【小题1】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 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小题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和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拟人的手法,“友情”“无情”本是用于人,这里用在没有感情的风的身上,赋予风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西湖湖景, “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表达了对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词里最后用的是谢安的典故,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词人借这样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恸哭于西门之下。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3年宜昌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 走进宋词 习题答案走进宋词 佚名 ①走过了唐王朝缔造的诗歌岁月,穿越了五代兵戎的黯淡时空,便走进了融入天地的宋词境界。 ②宋词是一张巨网,密密地交织着爱、恨、情、愁。 ③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几百年的舞榭歌台,就由宋词演绎。 A 柳三变今宵酒醒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留下对恋人离去的淡淡的苦楚; B ,李易安把对丈夫的爱恋化作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不说周邦彦因“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而生的无限情丝; C 那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突发智慧的光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悄热流露于笔尖。还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不屈的奋战,辛稼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沉重的感慨。只可惜他们的豪情壮志,终究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④ 。 ⑤宋词是词人们心灵的回响,散逸着他们洞穿历史心扉的灵气。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的辛酸,也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欢欣,不乏风雨飘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弱无援的苦闷,也不乏辛辣的“一川烟雨,梅子黄时雨”……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这是沧桑变换之后心灵的折射。于此,心中不由流露出对千百年前词人们把酒与月共饮的追慕与共鸣。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⑥宋词是一坛醇酒,愈放愈浓,愈品愈香。 ⑦那种好酒没喝过,但知道陈年好酒的醇厚,何况是如此一坛好酒呢?王国维在细细品尝了几口之后,轻轻说出了三种味道,也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 之境;三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他如果再细细品味,又会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话长留天地间呢? ⑧一位哲人曾说:人类留下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作一抔黄尘,随风飘散,仅在天地间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我想,宋词让我执着,因为它不是黄尘道上的小石砾,而是凝立于天地间的一座丰碑,永不倾颓。 21.“只说、也不说、且不说”是从文段③中的方框中抽出来的,请根据语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A、B、C处。(2分) A B C D 22.从词的创作风格来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大气磅磷,情感充沛;婉约派刻画细腻,含蓄委婉。请指出文段③中画横线的词句分别属于哪种流派的词。(2分) 23.请根据文段⑤的内容,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④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2分) 24.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2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3分) 26.结合文段⑦的有关内容,将句干“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之境”补充完整。(2分) 27.自然界中的春花秋月,往往被文人们酿成了爱恨情愁的诗文。请你写出王安石在 《泊船瓜洲》中,由春景涌起的浓浓思乡愁的两句名诗。(2分) [1] [2] 下一页 21.(2分)A、且不说 D、也不说 C、只说。(对一处得1分) 22.(1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属于婉约派的词。“西北望,射天狼”属于豪放派的词 23.(2分)宋词是一碗调料,分明饱含着酸、甜、苦、辣。(句式相同.1分,答全酸、甜、苦、辣内容1分) 24.(2分)“肆无忌惮”本指放肆到什么都不顾忌,在这里是贬词褒用(1分),充分表现词人兴致之高及忘情心态。(1分) 25.(3分)示例: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把景语变成情语,把所见自然山水化写成有情之物。(说明:修辞手法1分,赏析2分。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如果有答夸张的也行。赏析文字要和修辞手法统一。) 26.(2分)苦苦追寻,竭尽全力。(体现出为目标而努力追求、奋斗的词或短语皆可) 27.(2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错一字扣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