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安徽省池州诗句

1.安徽九华山诗句

《晚登九华山》

年代: 明 作者: 吴兆

望江亭望晚江晴,飒飒秋兼风水声。寺隔数峰犹未到,禅灯几点翠微明。

《望九华山》

年代: 唐 作者: 柴夔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

《题九华山》

年代: 唐 作者: 谭铢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望九华山》

年代: 唐 作者: 卢嗣立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九华山》

年代: 唐 作者: 郭夔

岩翠凌云出迥然,岧峣万丈倚秋天。暮风飘送当轩色,晓雾斜飞入槛烟。

帘卷倚屏双影聚,镜开朱户九条悬。画图何必家家有,自有画图来目前。

《九华山谣》

年代: 唐 作者: 王季文

九华峥嵘占南陆,莲花擢本山半腹。翠屏横截万里天,

瀑水落深千丈玉。云梯石磴入杳冥,俯看四极如中庭。

丹崖压下庐霍势,白日隐出牛斗星。杉松一岁抽数尺,

琼草夤缘秀层壁。南风拂晓烟雾开,满山葱蒨铺鲜碧。

雷霆往往从地发,龙卧豹藏安可别。峻极遥看戛昊苍,

挺生岂得无才杰。神仙惮险莫敢登,驭风驾鹤循丘陵。

阳乌不见峰顶树,大火尚结岩中冰。灵光爽气曛复旭,

晴天倒影西江渌。具区彭蠡夹两旁,正可别作当少阳。

《登九华山》

年代: 宋 作者: 曹清

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泽原非令故乡。为访子明寻玉涧,也因太白宿云房。

诗摩古壁搜遗韵,井炼丹砂辨旧方。从此欲归情复结,拟移亭舍筑山傍。

《九华山》

年代: 宋 作者: 孔武仲

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可是画工烦刻画,只因山骨偶枝骈。

风高迥认龙腾海,云散初疑剑插天。剩采太湖嵌孔石,南窗排列伫飞仙。

《九华山》

年代: 宋 作者: 潘阆

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

《九华山》

年代: 宋 作者: 袁甫

天河秀出九芙蓉,白也诗词信是工。我欲依然名九子,人情山意两融融。

2.有关安徽的诗句、文章

1.李白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3.安徽九华山诗句

《晚登九华山》年代: 明 作者: 吴兆望江亭望晚江晴,飒飒秋兼风水声。

寺隔数峰犹未到,禅灯几点翠微明。《望九华山》年代: 唐 作者: 柴夔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

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题九华山》年代: 唐 作者: 谭铢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望九华山》年代: 唐 作者: 卢嗣立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九华山》年代: 唐 作者: 郭夔岩翠凌云出迥然,岧峣万丈倚秋天。暮风飘送当轩色,晓雾斜飞入槛烟。

帘卷倚屏双影聚,镜开朱户九条悬。画图何必家家有,自有画图来目前。

《九华山谣》年代: 唐 作者: 王季文九华峥嵘占南陆,莲花擢本山半腹。翠屏横截万里天,瀑水落深千丈玉。

云梯石磴入杳冥,俯看四极如中庭。丹崖压下庐霍势,白日隐出牛斗星。

杉松一岁抽数尺,琼草夤缘秀层壁。南风拂晓烟雾开,满山葱蒨铺鲜碧。

雷霆往往从地发,龙卧豹藏安可别。峻极遥看戛昊苍,挺生岂得无才杰。

神仙惮险莫敢登,驭风驾鹤循丘陵。阳乌不见峰顶树,大火尚结岩中冰。

灵光爽气曛复旭,晴天倒影西江渌。具区彭蠡夹两旁,正可别作当少阳。

《登九华山》年代: 宋 作者: 曹清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泽原非令故乡。为访子明寻玉涧,也因太白宿云房。

诗摩古壁搜遗韵,井炼丹砂辨旧方。从此欲归情复结,拟移亭舍筑山傍。

《九华山》年代: 宋 作者: 孔武仲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可是画工烦刻画,只因山骨偶枝骈。

风高迥认龙腾海,云散初疑剑插天。剩采太湖嵌孔石,南窗排列伫飞仙。

《九华山》年代: 宋 作者: 潘阆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

《九华山》年代: 宋 作者: 袁甫天河秀出九芙蓉,白也诗词信是工。我欲依然名九子,人情山意两融融。

4.描写池州景色的诗歌

池州翠微亭(南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游池州清溪(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5.歌颂池州的现代诗有吗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截至2014年3月,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池州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中文名称

池州

外文名称

Chizhou

别名

贵池、秋浦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

6.李白在安徽新安江写的诗句是什么

李白——《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7.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的著名组诗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