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小题1: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小题2: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小题1:。 2.王安石的《岁晚》全诗解释岁晚 宋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翻译】 月光映照着清幽的树林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弯下腰窥看青绿明净的池水,在幽香之中稍稍伫立一会儿。拉上小孩子找寻新开的鲜艳的花。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我久久地流连不已,这已是一年的末尾,让人愈发珍惜流逝的光阴啊。 【注】:新的 不是新熟的莲子! “窥”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贮”表现了幽香在动态中的一种静态美。 尾联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岁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但这个节气有时候出现在农历“年初”,有时候又出现在农历“上一年年末”,凡后一种情况,即称作“岁晚”(岁晚,即“年末” ),民间亦称作“内春”。 [注] 1绿净:指水 2的:鲜明,常用来描写花色 3延缘:徘徊流连翻译和原诗上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小题1: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小题2: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以物写人,故侧重的是词人的品质;答题时,找出描写物的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偃蹇”表现的是青山高耸,傲慢的形象;“天高处”表现的是明月的高洁;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以青山、明月自喻,来表达自己傲岸高洁的形象。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句,从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青山“劝”,明月“听”,很明显,词人将青山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明月与我之间的融洽,性格的相似;而从意境角度,明月高悬的清辉,溪水的清澈渲染出凄清的氛围,与词人被罢官后的孤寂、忧愤相一致。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①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晓的画面,渲染塞上所特有的荒寒寂寥。 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前三句,从静态的方面来摹写。 边塞秋晓,霜空无际,冷气袭人。步出帐外,只见晓色中隐约可见的故垒和低压的黄云下那随风曳的枯草衰蓬。 “汉马嘶风,边鸿叫月”两句是从动态的方面着笔。通过“叫”字与“嘶”字对举,把边塞的风貌活生生地展示眼前。 (2)全词以边塞生活为主体,昂扬向上的主调中,也流露出了一缕淡淡的忧愁。上阙中以“剑歌骑曲悲壮”直接叙写守边少年慷慨报国的豪情。 “尽道君恩须报”一句顺势而下,豪侠之气冲纸而出。下阙的“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二句,一反前情,忽作悲愁之语。 由于作者后半生多穷荒边塞,且多属太平时期,因此,他自然会生出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