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解答此题收下明确画面特点,在结合诗句分析.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2)此诗主要写作者山村所见美好景物,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村美景让诗人陶醉,诗人一边吟哦一边下山,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答案:(1)①绿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②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③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2)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2分)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 和谐的变奏中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3分)。 2.谁知道山村这首诗啊山村 年代:【宋】 作者:【戴复古】 野水开冰出,山云带雨行。 白鸥乘晓泛,黄犊试春耕。 地僻民风古,年丰米价平。 村居自萧洒,况有读书声。 山村 年代:【宋】 作者:【戴复古】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 山村 年代:【宋】 作者:【戴复古】 野老幽居处,成吾一首诗。 桑枝碍行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 生涯虽仆略,气象自熙熙。 山村 年代:【宋】 作者:【陈杰】 乔木藏村古,枯藤取迳微。 落红随蜡屐,空翠近荷衣。 抱翁云间出,吹箫月下归。 桃源吾酷慕,何必此间非。 山村 年代:【宋】 作者:【戴复古】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山村 年代:【宋】 作者:【戴复古】 万竹稍头云气生,四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山村 年代:【宋】 作者:【苏轼】 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山村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 年代:【宋】 作者:【苏轼】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 3.古诗赏析 急戴复古《宿农家》:“门巷规模古,田园气味长。 小桃红破萼,大麦绿衔芒。稚犬迎来客,归牛带夕阳。 儒衣愧漂泊,相就说农桑。”诗中明确提出了“田园气味”一词,所谓“田园气味”,指的就是田园景象给人带来的一种诗意、祥和的精神享受,意味着自然、静谧、和谐、闲适、无争。 这种“气味”主要表现在宋代田园诗的意象、格调两个方面。宋代田园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种,自然意象包括山野、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界原初存在的事物,人文意象包括村舍、农作物、蓄养的牲畜等经由人的行为作用的事物,另外还有野老、农妇、稚子等人物形象。 与旷远静美的乡村风物和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相适应,宋代田园诗也大多呈现出一种淡远平和的风格韵味。 4.【宋词《淮村兵后》鉴赏“无主”“茫茫”两词得作用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戴复古(1167—?) 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入。 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尝居南塘石屏山,因自号石屏。 江湖派著名诗人,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曾从陆游学诗,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其词中亦颇有爱国之思,风格豪放,接近苏辛。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小桃无主自开花”,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 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 本来,这里原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可现在只留下了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兵后荒村,画出了最典型的图景。 井是聚居的重要标志。有井处,方有人家。 干戈寥落,家园破败,最难移易的是井,最难毁损的是井,井是逝去生活的不移见证。因此,井最能触动怀旧的心理。 历来诗人对故宅荒芜、沧桑变迁,多有以井为题材的描写。唐·佚名《过故宅》:“草深斜径灭,水尽曲池空。 林中送明月,是处来春风。惟余一故井,尚夹两株桐。” 韦应物:“废井没荒草,阴牖生绿苔。门前车马散,非复昔时来。” 许浑:“乱藤侵废井,荒菊上丛台。”物在人非,故井,废井,最能引发往昔的思念。 因为,井旁人家,饮用洗涤,须臾不能离开;井旁人家,悲欢离合,演出了多少人间故事。井,如此贴近人们的生活;井,如此感应人们的心灵。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戴复古找到了兵后荒村最真实的遗迹,找到了追怀往昔最有力的载体。 诗的巧思源于生活的实感。戴复古家居浙东,偏安一隅,怎么能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呢?南宋文士忧国忧民,“难禁满目中原泪”,他们对沦入敌手的中原,铭记心中,正如戴复古感叹的那样:“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所以,他在《久客还乡》中写道:“生长此方真乐土,江淮百姓正流离。” 正因心存沦亡后的中原,心存流离中的百姓,方能心心相印,方能写出如此真切的劫难后的荒村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