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赏菊花的诗句《菊》:“雪菊金英两断肠,蝶翎蜂鼻带清香。 寒村宿雾临幽径,废苑斜晖傍短墙。近取松筠为伴侣,远将桃李作参商。 年来病肺疏杯酒,每忆龙山似故乡。”(唐彦谦) 《菊》:“篱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迟晚避兰荪。 也销造化无多力,未受阳和一点恩。栽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尊。 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李山甫)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元稹) 《菊花》:“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徐夤) 《菊》:“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 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 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李峤) 《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 《菊》:“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罗隐) 《菊》:“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薄情。”(郑谷) 《菊》:“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 《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催。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野香盈客袖,禁蕊泛天杯。 不共春兰并,悠扬远蝶来。”(无可) 《菊》:“细丽披金彩,氛氲散远馨。 泛杯频奉赐,缘解制颓龄。”(徐铉) 《白菊》三首(司空图): “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 犹胜江南隐居士,诗魔终袅负孤名”; “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 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白菊》三首(司空图): “人间万恨已难平,栽得垂杨更系情。 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莫惜西风又起来,犹能婀娜傍池台。 不辞暂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却回。 为报繁霜且莫催,穷秋须到自低垂。 横拖长袖招人别,只待春风却舞来。” 《白菊》:“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 香飘风外别,影到月中疑。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 人间稀有此,自古乃无诗。”(许棠) 《白菊》:“秋天木叶干,犹有白花残。 举世稀栽得,豪家却画看。片苔相应绿,诸卉独宜寒。 几度携佳客,登高欲折难。”(张蠙) 《对菊》:“九日不出门,十日见**。 灼灼尚繁英,美人无消息。”(贾岛) 《对菊》:“无艳无妖别有香,栽多不为待重阳。 莫嫌醒眼相看过,却是真心爱澹黄。”(齐己) 《对菊》:“蝶醉风狂半折时,冷烟清露压离披。 欲倾琥珀杯浮尔,好把茱萸朵配伊。孔雀毛衣应者是,凤凰金翠更无之。 何因栽向僧园里,门外重阳过不知。”(齐己) 《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陈淑达) 《秋菊》:“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骆宾王) 《霜菊》:“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 繁华照旄钺,荣盛对银黄。琮璧交辉映,衣裳杂彩章。 晴云遥盖覆,秋蝶近悠扬。空想逢九日,何由陪一觞。 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席夔) 《霜菊》:“秋尽北风去,律移寒气肃。 淅沥降繁霜,离披委残菊。华滋尚照灼,幽气含纷郁。 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余馥。”(无名氏) 《野菊》:“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王健) 《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近御筵。”(李商隐) 《采菊》:“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 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 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李建业) 《折菊》:“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 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杜牧) 《咏新菊》:“黄金色未足,摘取且尝新。 若待重阳日,何曾异众人。”(姚合) 《咏白菊》:“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罗隐)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陆龟蒙) 《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韦庄) 《十日菊》:“昨日尊前折,万人酣晓香。 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阳。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 未将同腐草,犹更有重霜。”(薛莹) 《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2.采菊易杨下速生易杨林的叶子被秋风吹得稀疏,老秦家的胎菊就要收获1.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关。 模仿“采菊东篱下”拟题,作用是增强文化的韵味,引起读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表达出主人公悠然自得的情绪。 2.不离题。 原因是:(1)文章主要表现在乡村劳动的乐趣,采蘑菇和收苹果都是乐趣的一部分,并没有脱离文章中心;(2)文章主要写采菊,采蘑菇、收苹果都是由采菊引起的 ,与采菊有关,并且写得比较简略。 3.“累累重重”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苞的密集,展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突出了易杨林里菊花的特点。 4.运用比喻手法,把云层比作墨,把云缝里的光芒比作金龙、丝带,把落日比作红纱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海之滨辉煌的落日景象。 5.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劳动带来的收获。 如:劳动给人带来丰收的果实;劳动给人带来快乐,不仅有收获的快乐,还有亲近自然的快乐;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品格,如让孩子变得热爱劳动等。语言通畅。 3.元好问有哪些与饮酒有关的诗句呢元好问(1190~1257),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 14岁时,从陵川郝天挺处学习六年而业成,因诗文名震京师,遂有“元才子”之称。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登进士第。 他在金历任南阳、内乡等地县令,官至行尚书省司员外郎。年轻对的元好问,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曾随雷希颜在移刺粘合军营内任幕僚,雄心万丈,“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仿佛夺取大好河山,指日可待,猎取功名如探囊取物,“酒船早晚东行事,共举一杯持两鳌”。 可是世事难料,在金戈铁马的惨杀中,他亲历了“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萧萧战骨寒”的征战场面,以致当元兵围困汴京金兵时,自己却“计拙惟思近酒杯”。最终,金朝被元朝灭亡。 这位一向“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金国忠臣失却了政治靠山,怎么办?他的好友白华和王鹗原先在金国朝廷任职,金灭亡后,又转而投奔元朝任翰林学士承旨,他深以为耻:“十年弄笔文昌府,争信中朝有楚囚。”把他的两位好友视为“楚囚”,并写诗抒发自己的不平:“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意思是说你们两人投奔元朝有似海水西流,我元好问一臣不事二主,你们风流快活去吧,我还是解甲归田,在醉酒中打发时光,泯灭万事吧。 元好问金亡不仕,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秀容,读书山下,自称“中原一布衣”。回到家乡,远离政治,饮酒著述,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在某些乡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官场厮混的失败者。而能够填补失败心灵的就是两样东西,一是著书立说,二是饮酒求乐。 这几乎是封建社会多数文人官场失意后的选择。对于政名文名很高的元好问而言,元朝上层统治者也想把他拉入统治集团内以张声势,当官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可是,他看到国家的混乱,官场的险恶,才做出了明智选择:告老还乡。否则,因为不识时务,自己的老命就有可能丢在了官场上。 从这点看,元好问是超凡脱俗的智者。他在《饮酒》系列诗之三中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买实祸,将相安足论?”比较之后,还是感到“离官寸亦乐,里社有拙言”。 这样的觉悟,官迷心窍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悟到的。《饮酒》系列诗是他回乡之初生活的写照。 其中写道: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 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 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 原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官场归来,他感到一时的寂寞与孤独。正好新酿之酒刚熟,增添了他的快意。 在孤斟独饮时,他感谢无言的“明月”,竟然肯光临自己的茅舍,仿佛懂得他那千岁忧万古心。李白是“举杯邀明月”共饮;元好问是“举杯谢明月”光临。 月亮没有因自己官场失意,潦倒归乡而嫌弃,月胜于人,正是俗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反证。多亏了酒暂时弥合了元好问官场与民间这种巨大反差的伤感。 这段时日真是太需要几场酩酊大醉了!他在《饮酒》二中写道: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圣教难为功,及见酒力神。 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 古老的淳真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而当代身边尔虞我诈的事太多了。只剩下“醉乡”这块领地,还能享有上古羲皇时候的真淳。 “圣明教化”的时代却功德难显,通过饮酒,进入醉乡才可获得片刻的安宁。谁有能力把沧海都酿成美酒,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喝醉,也享受一下暂时的安宁呢?“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元好问生活在金、辽、夏、宋、蒙交互兴亡更迭的乱世,斯文扫地,兵戎相见,天下百姓处在“想做奴隶不得”的时代,只有饮酒致醉,才可淡忘兵荒马乱给人们带来的惊恐不安。 “独余醉乡地”,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悲哀!“歌酒逢场暂陶写,不应嫌我醉时真”。在不露痕迹的“饮酒”诗中抒发了元好问对世事不满的万千感慨。 面对天下大势,回天无力的元好问只好在“醉乡”中自我安慰了。“此饮又复醉,此醉更酣适……浩歌天壤间,今夕知何夕”(《饮酒》四)进入醉乡,淡忘一切,这无异于一种自欺,正如他自己所言:“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 (《鹧鸪天》)可是不自欺又有什么办法呢?眼看“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丘山”,一切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醉后”一任“清风”吹拂醒来”只见“明月”相照。 看似悠闲中,实则隐含着诗人内心的酸楚与沉痛。他甚至认为,“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知天命而难违,只好安之若素,“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骤雨打新荷》)。天下兴亡,似乎他元好问这位匹夫也无责了。 人在有为之时,抓住功名利禄不放,因而就有许多顾忌。一到垂老之年,“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 除了“惜身”外,万事皆休,只待一死,全身心地放开,了无挂碍,什么事都不再苦苦地张罗了。元好问的晚年也是如此。 他在《鹧鸪天》一词中写道:“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垒平。 醒复醉,醉还醒。 4.唐代的杜牧有哪些诗句是描写酒的呢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官终中书舍人。后人称为“小杜”。 以济世之才自负。杜牧描写酒的诗句有: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念昔游三首》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题木兰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