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梧桐的思想情感

1.梧桐所表达的情感有关于诗句的

描述无奈的诗句:温庭筠 更漏子三首其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年代】:北宋 【作者】:张耒 【作品】:夜坐 【内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祝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破阵子 【内容】: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撼庭秋 【内容】: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采桑子 【内容】: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几道 【作品】:行香子 【内容】: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 惜年华、今与谁同. 碧云零落,数字征鸿. 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 流波坠叶,佳期何在, 想天教、离恨无穷.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 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忆秦娥 【内容】: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保.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年代】:唐五代 【作者】:温庭筠 【作品】:更漏子 【内容】: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列女操 【内容】: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风 【内容】: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1],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2].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邺 【作品】:早起 【内容】: 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 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

2.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古诗词中,写“梧桐”通常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5.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6.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是怎样的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7."秃的梧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秃的梧桐》节选自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该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托物言志。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梧桐,梧桐一贯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出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宋代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刻画出一个寂寞孤栖、满怀愁思的主人公形象。

但作者苏雪林却一反梧桐的伤感情调,赋予了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第二,欲扬先抑。作者一开始先极力描写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环境,“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

在这种状态下,梧桐居然透出许多绿叶,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第三,侧面衬托。

作者为了把主题表现得更深广,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除了正面歌颂梧桐外,还从侧面烘托梧桐的顽强生命力。“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但它们最终都禁不住西风而“瑟瑟地悲叹”,跟乐观坚强的梧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歌颂了梧桐的顽强。

第四,运用类比。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还有连理花、凤仙花都在冷冷凉露中顽强地活着,开出花朵来,显示出生的力量,作者歌颂它们,其实也在歌颂梧桐,使得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意义。

第五,首尾呼应。文章以秃的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且首尾呼应。

开头借路人发出的惋惜声落笔,“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结尾再次写人们的惋惜,“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回应开头。但作者并未就此结束,一句“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即使这株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原文: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技,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子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

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若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就这些啦,希望采纳!谢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