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景色的宋词(尽量快一点,短一点)【木兰花】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写春日相思,更多的笔墨放在春天景色的描写上,相思仿佛成为情绪之点缀。 上阕写春天的两幅景象:其一,春景繁盛。春风吹来,“荠菜花繁”,蝴蝶纷乱,喧闹盛丽。 其二,春景过却。这时,大自然变得清净,甚至有点寂寞冷落。 池水碧绿,落红吹断,繁华已逝。由春暮自然过渡到相思。 游丝恨短是因为离人的思念太长,“罗带”宽缓是因为相思而消瘦。面对“宝奁”,看着自己容颜的改变,真是触目惊心。 这首词写景色细腻而精练,抒情则依循寻常路径,写景的成就超过抒情。 《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宋·苏轼《一丛花》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李清照《声声慢》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 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 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 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 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 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 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 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我给的大部分都是在整首的啊。你自己挑几首不就行了~~~。 2.描写山水诗词仿写山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求诗歌仿写如果叶落有香 寂寞的风习习而过 如远古的安魂曲 不理会树的哀求 掠走叶的梦与理想 雨后的秋土 不再是无光的枯黄 酝酿着自然之灵 暗自生香 与清风耳语 乘着林间的氤氲飞翔 悄然而落的叶 有如明媚的骄阳 驱散前路的迷茫 无声 无息 消逝在阴暗之中 埋葬于泥土之下 叶儿微笑着 即使生命早以流走 它仍坚定地凝望 凝望这大地上的斑斑金黄 这曼妙的色彩 这生命的柔光 这耶和华的轻抚 这魂归大地的安详 又是什么 在那苍穹下的一点 灼热了我的眉梢 撼动了我的信仰 惊扰了我的安梦 扎根我心中的萌动 我愿做落叶 如果,叶落有香 宋词:《韶华去》 红杏满枝青杏落,门前小雨,无愁深思欢亦忧。 旧人已去新人留,玉阶霜重,只叹几许冷冷,几许悠悠。 PS:我很多同学都不明白第一句,为什么红杏满枝青杏却落了呢,其实这句是比喻的,表达时间流走不复返。转眼间枝头上的青杏全都变红了,就好像青杏全部掉落了一样,嘿嘿。 4.宋词里面写景抒情的词定风波 作者: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 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5.谁知道有关写景的宋词或元词自己从词选上整理的,都是自己很爱的.氐州第一·波落寒汀 周邦彦 波落寒汀,村渡向晚,遥看数点帆小.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官柳萧疏,甚尚挂微微残照?景物关情,川途换日,顿来催老. 渐解狂朋欢意少,奈犹被思牵情绕.座上琴心,机中锦字,最觉萦怀抱.也知人悬望久,蔷薇谢、归来一笑.欲梦高唐,未成眠、霜空已晓.这首词写秋日旅途怀人,上片以写景为主,结拍处入情,下片则写怀人心绪.关河令 周邦彦秋阴里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过秦楼周邦彦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沈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此词通过现实、回忆、推测和憧憬等各种意意象的组合,抚今追昔,瞻念未来,浮想联翩,伤离痛别,极其感慨.词中忽景忽情,忽今忽昔,景未隐而情已生,情未逝而景又迁,最后情推出而景深入,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愉悦.浪淘沙慢周邦彦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脉脉.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 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飞散后、风流人阻.兰桥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应天长周邦彦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暖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沈沈暗寒食.梁间燕,社前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籍.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踏沙行姜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始知此词,是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不喜姜夔词,唯独对“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一句的意境大为推崇.p.s. 学词赏析可以先读《人间词话》.学格律最好用《白香词谱》.这两本是我以为的学词入门第一书.春半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生查子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感皇恩贺铸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蝶恋花贺铸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菽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我以为,这是中国古代词中除了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外,最深情的悼亡词,仅仅这一阕对亡妻的思恋之作,从此爱上贺铸词.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下是元曲落梅风马致远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落梅风马致远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金字经马致远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十二月过尧民歌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鳞鳞.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精心整理评析,望采纳.。 6.唐诗宋词写景佳句、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那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该句足以与《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媲美,在写景上,壮阔雄浑。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惋惜与欣慰之情交织,流畅含蓄,工巧浑成,可谓千古名句。 3、欧阳修《浪淘沙》中“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句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散无常,是绝妙之笔。 4、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词的名篇《雨霖铃》,我觉得全篇都是名句,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妙笔构语,成为千古名句。写离情写到这种程度的词作不多啊! 5、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感情真挚而执着,沉痛而柔厚,不愧为千古名句。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都好,该词风格雄健,内容清新,富于想象,所以有人说,中秋词自从有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后,其他人的词就全每人读了。 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此就不多讲了。 8、秦观《望海潮》中“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文字精密,一个“乱”字,点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思路幽绝,令人激赏。 9、晁冲之《临江仙》“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弟弟,因与苏轼交往,受到新党政治迫害,该词追忆昔日欢娱和友情,这两句写得情深语重,但又给人洒脱、开朗的感觉,余味无穷。 10、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富于民歌风味,情深意切,情景妙合,十分别致。 7.七年级宋词渔家傲范仲淹仿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句话:范仲淹《渔家傲》一扫五代南唐奢靡婉约词风,开创边塞豪放词作流派!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夏国。 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 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接待羌族,使汉、羌民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 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 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 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 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 “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 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 雁的来去,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 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 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 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 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 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 这是词人所见。 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惟有借酒浇愁。 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一杯”和 “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还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 在严峻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怀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去。 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归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入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入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 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 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 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崇高的责任感。 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痛苦常常是漠不关心的,更不会想起戍边将士的辛苦。 范仲淹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在他以前,还不曾在文人词中反映过,以后也不多见,因此,是值得重视的。贺赏《邹水轩词筌说》:“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 (“绿树”二句,见吴融《华清宫二首》之一。 8.写古诗的意境,最好是写景的,200字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骑马踏青,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