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意失荆州的下半句是什么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后来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匆忙上阵,对部下过于苛刻,大醉之后被部下所杀.刘备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刘备把他的孩子阿斗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2.大意失荆州前一句“大意失荆州”前一句是“马虎失街亭”。 “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这两句话指的是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丢失要塞街亭和关羽因为疏忽大意而失去荆州的两个故事。 现在比喻由于刚愎自用、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失败。 马谡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后因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被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为参军。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终因街亭失守,被诸葛亮斩首。 关羽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虽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借机离开,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后因疏忽大意失去荆州,兵败被杀。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三国,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到建立蜀汉形成三足鼎立的过程中,可谓是坎坷不断。早期只能寄人篱下,还被曹操猜疑,桃园三结义后,总算找到了自己的帮手,但一路上也是举步维艰。 一路走过来,刘备不知道败了多少次,但有三次失利直接影响到了刘备和蜀汉集团的走势,分别是张飞醉酒失去徐州、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拒谏失街亭。 1、张飞醉酒失徐州 徐州是陶谦病死后,当时豪强邀刘备以徐州为根据地。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他漂泊多年后的第一个立足之地。后来袁术称帝,曹操令汉献帝发布讨贼檄文,但只有刘备前来助阵。刘备和关羽率兵前去讨伐袁术了,于是将镇守徐州的重任交给了张飞。 临行前刘备也命令张飞不得饮酒,不得打骂士卒。但刘备走后,张飞信誓旦旦的承诺已经抛到脑后,召集身边的文武,要求大家一醉方休。但是唯独曹豹不肯饮酒,气急败坏的张飞,将曹豹打得跪地求饶。 由于曹豹的女儿是吕布的小妾,吕布听说此事后一怒之下率军夺取了徐州。由于张飞醉的不省人事,根本无力应战,最重要的是张飞还丢弃了刘备的家人。徐州丢失后,刘关张三人只能依附于吕布,驻扎在小沛了。 但是张飞丢失徐州后,刘备并没有责罚他,还对张飞说徐州本来就不是自己的。见到吕布后,刘备也说,奉先想要徐州直接和我说即可,又何必兴师动众呢。因为刘备创业之初最需要的是人才,张飞能安然无恙的逃脱,对刘备以后的帮助更大。 2、关羽大意失荆州 公元234年,刘备夺取汉中后,封了五虎上将,由于关羽不满与老将黄总平起平坐,为了功,便发动了樊城战役。起初关羽所向披靡,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一时间名声大振。此时司马懿建议曹操联合东吴抗击关羽,于是曹操命汉献帝敕封孙权,并承诺永不进犯江南。 于是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在关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大将斩杀。刘备得知关羽死后,哭得差点晕过去,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全国兵力伐东吴,最后在夷陵之战失利,气急败坏的刘备随后病死在白帝城。荆州是诸葛亮当年隆中对的核心,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首先意味着蜀汉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其次荆州丢失,基本注定了北伐无望,很难再统一中原。因为荆州丢失,给蜀汉北伐运粮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最后荆州的失守,间接引发了夷陵之战,让蜀汉的精锐士兵损失惨重,刘备身死白帝城,很难再翻身。 3、马谡拒谏失街亭 当时诸葛亮北伐也是经过多年准备,趁曹魏动荡之际,出兵北伐。第一次北伐就几乎占领了整个陇西地区,而此时街亭是连接蜀汉大后方秦州的咽喉之地。如果能守住,那陇西归蜀汉也基本是定局。但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停王平的劝阻,执意把部队驻扎在山上,被伪军断了补给之后,不攻自破。 马谡失街亭,意味着诸葛亮北伐从此由主动变为了被动,代表着蜀军的粮道被曹魏大军切断。任何大军出征,粮道被切断,基本上就是输了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 3.求大意失荆州的典顾“大意失荆州”这句成语,包含着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典故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 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曹操败北,老刘迂回百折,方达到“刘备借荆洲有去无还”的目的。 老刘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鲁肃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洲已不仅是诸葛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三国三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 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重要。 赵云似乎是最早考虑的人选。 其时赵云经过长坂坡的严峻考验(赵子龙单骑救主非小说家言):复杂多变的混乱局势中救老刘的独子舍弃老刘的夫人至少表明赵云的政治头脑十分清醒而坚定;千军万马血染战袍历尽艰苦磨难显示赵云对主子的忠诚耿耿;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匹马纵横充分证明赵云的战斗能力实万人敌也!赵云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参加“桃圆结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这个自己还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老刘不太放心。 诸葛亮也是老刘的思考轴心。 诸葛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俊杰。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 但诸葛的弟弟诸葛谨恰是江东孙权的谋士,老刘私下以为诸葛虽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老刘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 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弟弟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老刘的本意。 张飞。 让此公守荆沙重镇,老刘糊涂尚不至于次也。 只有关羽了。 老刘善于政治手腕,为不引起诸葛的怀疑(一说为当时老刘器重庞统甚于诸葛,故把庞统带于身边侍侯),决定由关羽协助诸葛共同管理荆州。但是很快,庞统命丧落凤坡,老刘悲痛之余,当即调诸葛至西川。 至此,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陈寿同志著作《三国志》时,大抵关羽的名头还没到神的境界,故陈寿同志指出:“称万人敌,为世虎臣。 然刚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这是老关对儿子说的原话。他只是说了交战的能力。 但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这个河北解良人的素质明显先天不足。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孙权为联刘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老刘;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全面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老关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 这个时候,老关和盟友的关系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属面前,老关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气,“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 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这样,关羽的失败已经注定。 在荆洲貌似稳定的气氛中,已搀杂了某种凶兆。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失掉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老刘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老关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 《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老关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 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老关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老关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老刘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老关。 相反长期和老关对峙的东吴,周渝、鲁粟、吕蒙、陆狲,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老关的悲剧。 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老关性格的重大缺陷。 晚年的老关“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狲都看透了老关的毛病。 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老关的头脑膨胀虚无飘渺。按理说,老刘和诸葛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老刘诸葛尤其是诸葛,又来个“雪中送炭”!老刘封马超,老关“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马超一比。 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老关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 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老关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无论如何评价老关,老关都是被捉并被敌人斩首的。 无论如何。 4.有关粗心大意的名言名言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相差虽小,但是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名言二: 大意失荆州。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 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如: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名言三: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旧时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出自明·杨仪《明良记》:“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和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名言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名言五: 我们粗心的错误,往往不知看重我们自己所有的可贵的事物,直至丧失了它们以后,方始认识它们的真价。我们的无理的憎嫌,往往伤害了我们的朋友,然后再在他们的坟墓之前椎胸哀泣。——莎士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