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雀的诗文(古的)诮喜鹊 ——唐 张夫人 畴昔鸳鸯侣,朱门贺客多。 如今无此事,好去莫相过。 喜鹊登梅 郑檀(上泉清代秀才) 清泉涌处乱云堆,古柏迥曲状如梅。 喜鹊昂头迎过客,声声喜语报春归。南乡子 两只喜鹊喜气动幽明,陌上千行野桦青。 早鹊双双枝上戏,飞鸣,一霎扶摇云里行。四季总娉婷,何惧侵巢雪挟风。 对影潭边轻叠翼,生生,与你同执黑白盟。 屋后梧桐树,上栖凤与凰。 化身成对鹊,恩爱动上苍。 岁尾衔老枝,搭做新巢房。 开春嫩叶出,小鹊鸣啾啾。 三伏烈日曝,蝉鸣林俞噪。 巍巍抖弱翅,小鹊跃跃试。 摩摩鹊飞天,依依向天边。 十月落叶黄,孤留老鹊忙。 候鸟向南迁,剩其守故巢。 四处寻日食,更兼觅新枝。 冬日百草衰,岁暮北风疾。 岁岁又相近,叨叨还旧事。 年年出四鹊,飞飞了无痕。 来年亦复是,劳苦无怨言。 辛勤比父母,我亦如小鹊。 定丛天边还,绕膝父母边。 拟羊跪哺乳,以尉老父怀。 2.关于孔雀的古诗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 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抵触。——杜甫《赤霄行》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李白《庐江主人妇》 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温庭筠《偶题》 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温庭筠《偶游》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韩愈《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欧阳炯《南乡子》 时空无花情花开,羽绒豪放云天娇。 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咏孔雀诗》 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 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李郢《孔雀》 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池边凤凰作伴侣,羌声鹦鹉无言语。 雕笼玉架嫌不栖,夜夜思归向南舞。如今憔悴人见恶,万里更求新孔雀。 热眠雨水饥拾虫,翠尾盘泥金彩落。多时人养不解飞,海山风黑何处归。--王建《伤韦令孔雀词》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抵触。——杜甫《赤霄行》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李白《庐江主人妇》 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温庭筠《偶 题》 鸳鸯钿带抛何处, 孔雀罗衫付阿谁。——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红珠斗帐樱桃熟, 金尾屏风孔雀闲。——温庭筠《偶 游》 3.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乔 原文: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4.登鹤雀楼古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 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扩展资料: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诗作)。 5.登鹤雀楼这首古诗古诗怎么写原文: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