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3)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析赏】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又】这首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之一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l162)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猛涨,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后两句是议论,是对上两句哲理的揭示。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尽力气推,都是枉费,哪能推得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这首诗给人的启迪是:别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 2.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什么意思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这是朱熹的,全诗意思如下: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 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 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3.关于北宋词人张先(张三影)的问题张先,字子野,天圣八年进士,词与柳永齐名。 《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此余生平所诗意也。'”????张先爱影之深,竟至于此。 其实又何止三影?他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对这位很爱用“影”字,或曰爱描写朦胧景色的宋代作家进行评论,决非易事。 历来围绕张词之争,或褒或贬,各执一端。《宋四家词选序论》谓“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只是偏才,无大起落。”《词洁》云:“子野雅淡处,便疑是后来姜尧章出蓝之功。” 甚至就同一论题,从同一角度,观点也针锋相对。《姑溪题跋》谓“子野韵不足而情有余”《诗人玉屑引》称“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究竟孰是孰非,或是中含非,非中有是,都不能简单结论。近代词论最精辟之大学问家王国维,对众多词作者皆不乏细致中肯之评述,而于子野,似有意回避之。 惟一句短语:“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 我以为全面理解和正确估价其作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大凡诗词,主观抒情者多,客观状物者少,子野词作多属后者。 王国维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请看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此可谓纯客观描写之典型,其中无一字直抒胸怀。 再看其《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后者虽不如《木兰花》那样典型,依然未出此类。客观描写,以物观物,题材有大小,环境可宽窄,不能以此而分优劣。 优劣之分在于真假雅俗,精粗厚薄。子野词具明显士大夫典雅气质和蕴籍风格。 而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又是此种气质风格之特产和独创。无论动态描写如“吴儿竞”、“游女并”,抑或静态刻画如“遥山暝”、“池院静”,均极其淡雅精细。 “三影”也好,四影五影也罢,都不外如隐如现,若暗若明。比子野为作曲家,小调旋律便是其曲目;比子野为绘画师,冷色风景则是其专长。 ?二、承蕴籍之格,起敷畅之风。晚唐五代词,题材多系男女闺情幽怨。 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形成婉约含蓄风韵。温、韦、冯、晏属此派出色代表。 子野承前蕴籍之格,更添一层清辉淡色,又加几分幽情深致。使长短句这株文学奇葩于传统之土壤上透出了新香。 不仅以子野词比较温、韦之作可证,从子野自身作品细微之差别也可窥见其演变趋势。若谓《木兰花》仍以客观描写为主,则其《一丛花》应属主观抒情之作。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踨?????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拢。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起首二句,已显敷畅之势,至于“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更是出语不隔,舒展自如,与后来秦、柳、苏、辛遥相呼应。此所谓“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也。(《白雨斋词话》)因此可谓子野词承前启后,为一重大转折,是一关键过渡。 处于婉约含蓄与豪放舒展之间。????三、格高而气显不足,调雅而情嫌不浓。 如上所述,子野之作既属词风演变交替中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短缺。即以《木兰花》而论,准确精细,诚不可多得,然而过于精细,易引人注目,难动人心神。 描写动态之前二句“竞”“并”虽佳,毕竟显得生冷。我们欣赏其格调之高雅,却未免遗憾其气势不足,情绪不浓。 尽管《一丛花》较其他几首别开敷畅之风,然于子野词作中尚非主流。????总而言之,张先词有其独到之处,有其转折之功,亦有其自身之瑕,当然是美玉微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