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贺寿词

1.100岁老人的贺寿词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百岁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 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 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 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 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 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 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 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 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 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 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 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

2.求贺寿词

古稀有感(家父自撰)

弹指挥间古稀年,鬓颜已是白云天。

犹意避难儿时苦,改革春风老迈甜。

亲友同甘增寿酒,诗朋雅兴咏新篇。

自愧翰墨才疏浅,羞对高贤意万千。

叶度古稀康,桂萼芳双。曾为建设汗流忙。颐养天年昌盛世,兴度榆桑。

吟友咏诗乡,翰墨华章。骊 骥 伏枥闪余光。焕发激情尤可贵,喜吐芬芳。

漫云七十古来稀,翁返童颜厚德琪。

人杰地灵欣献瑞,孙贤子孝唱神怡。

堪夸仁者同偕老,相爱入初志不移。

笑看今朝添百福,遐龄长寿祝期颐。

盛世欣逢颂九州,相交白发诗兴投。

当年奋志经风雨,壮岁勤劳最劲遒。

韵律文章添异彩,江波击水竞风流。

豪情坦荡桑榆美,福寿康宁庆海筹。

华龄老叟青春驻,鳞凤龟龙寿,期颐天赐,飞觞畅饮,祝虾千秋。

立言立德,胸藏丘壑,泊浪章优,轮翻世纪,夕阳华美,比胜王侯。

3.陈亮集的关于《陈亮集》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

《陈亮集》中有陈亮致朱熹的八封信和朱熹答复的十五封信,这些书信反映了名震中国思想史的那场朱陈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功利之学与心性之学的分歧。

朱熹认为,人首先要在心性修养上有所成就,方能做大事。陈亮则重视在现实中建功立业,认为得建大功业者,必是有德之人。

陈亮对“世之学者”只知“道德性命”“不知事功之为何物”深 不以为然:“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德,岂不可哀也哉!”(《又乙已秋书》,《陈亮集》第二九零页)“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

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

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干序》,《陈亮集》第一七九页)“至于艰难变故之际,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用;宛转于文法之中,而无一人能自拔者。”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陈亮集》第二零页)陈亮推崇的则是当时“天下尽废”的“实”学:“夫以天下之大而存乎吾之志,则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皆吾之责也,其深谋远虑必使天下定于一而后已,虽未一之,而其志雇岂一日忘之哉?”(《酌古论吕蒙》,《陈亮集》第七三页)生活在南宋的陈亮,极力主张事功有其非常的实际意义的,那就是抗金中兴。他曾留下千古名词:“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羶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几时通。”(《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集》第二零六页)朱熹当然也自有其道理,他说:“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请求,不亦误乎?”“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

夫人自有生而梏于形体之私,则固不能无人心矣;然而必有得于天地之正,则又不能无道心矣。……故其言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其相传之妙,儒者相与谨守而共学焉,以为天下虽大而所以治之者不外乎此。

然而孟子没后,而世不复知有此学。”(附《寄陈同甫书》之八,《陈亮集》第三零四页)“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伯之迹,但返之吾心义利邪正之间,察之愈密,则其见之愈明;持之愈最,则其发之愈勇。”

(附《寄陈同甫书》之七,《陈亮集》第三零一页)“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固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但古之圣贤从本根上便有‘惟精惟一’工夫,所以能执其中,彻头彻尾无不尽善。

后来所谓英雄则未尝有此工夫,但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其资美者乃能有所暗合,而随其分数之多少以有所立,然其或中或否,不能尽善则一而已。”(附《寄陈同甫书》之九,《陈亮集》第三零七页)“鄙意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附《寄陈同甫书》之七,《陈亮集》第三零二页)陈亮给朱熹的书从壬寅年写到丙午年,最终两人都没能说服对方,但这应该不会妨碍两人的相惜之情。在最后的《又丙午秋书》开头,陈亮写道:“陆沉至此,如门下之着眼者几人!遥望门墙,每欲飞动。

……千里之远,竟未能酬奉觞为寿之愿,……鄙词一阙,薄致祝赞之诚”(《陈亮集》第二九四页)。这阙词已经无法在文集中找到了,且录一首陈亮在两人通信后的第二年为朱熹作的贺寿词:“人物从来少,篱菊为谁黄。

去年今日,依楼还是听行藏。未觉霜风无赖,好在月华如水,心事楚天长。

讲论参洙泗,杯酒到虞唐。 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

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且向武夷深处,坐对云烟开敛,逸思入微茫。

我欲为君寿,何许得新腔?”(《水调歌头 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陈亮集》第二零八页)朱熹讲“返之吾心”的“心性之学”是“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而我也一向认为,“心性之学”确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义。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二”就是心中要装下两个人,仁的核心是要为他人着想,就是无私。所以朱熹说:“私欲尽去而心徳之全也”。

孟子承孔子的说法,认为人的“仁”是人心中本有的,只要“反求诸己”、“反身自诚”,就可以从内心去发露“仁”。后世王阳明会通儒释道三家心性理论之大成,建立了“心学”体系,他说:“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

到了近现代,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人在1958年发表了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