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姜夔在宋词中的地位

1.姜夔在南宋词家中的地位如何,主要词学贡献

姜夔,南宋词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

生活在南宋后期,政府已经丧失了收复北方的信心,偏安于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这种缺乏奋发豪情,无法改变现实的沮丧氛围中,文人们遣兴娱情的工具便是那些风格婉约的词句。 其实,姜夔的身份有多种:书法家、音乐家、诗人、词人,唯独没有的是一官半职,直到他死了,还是一介布衣,也算是历史上众成名文人中遭遇最惨的了。

另一个婉约派大师柳永虽然自称“白衣卿相”,但好歹有皇帝一句话让他“奉诣填词”,死时虽然没有亲戚来收殓,但还有妓女料理后事,为其洒几泣清泪,死得也算香艳。然而,姜夔连这种待遇也没有,困顿潦倒到朋辈凋零,死后竟不能殡殓,最后靠仅有的几个友人张罗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

难怪他的词中有一股清冷而不华靡的气息,或者说幸亏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清空、孤硬的感觉。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岁,才由于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使他告别了光棍生涯。

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倒是有两个女子,在姜夔的词中长存,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姜夔穷,所以无法像柳永一样混在青楼,虽说才华满溢,但没了银两,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那仅有两段的艳遇也就弥足珍贵。其实说两个女人好像不太确切,应该是三个女子,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轻的姜夔第一次来合肥时发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阑桥边,便爱上了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而且,琵琶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

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泛舟水上,弹唱姜词,郎情妾意,令姜夔心旷神怡,即便小别,亦常在梦中与这对姐妹相会。想想这幅图景吧,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此事是何等惬意和浪漫。

然而金兀术破合肥之后,这对姐妹花便不知所踪,对着肥城废墟,姜夔只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或许,歌女只配有如此浅薄的情缘,而穷小子也只配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的思恋而已。 第二段艳遇发生在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

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

而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萧声,连橹声也没有。也不知当初那一只小船,是否载得动姜夔与小红的一腔深情?他清贫的生活,是否能延续这浪漫的情愫?而小红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在他的诗词中渐渐消失了 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会在姜夔的生活中长久,他穷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艰辛的一生。

上天创造了周邦彦,创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姜夔,让他一生过着漂零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布衣终身,却为人素洁清高,让他的这种身世个性和诗韵修养渗入到作品中,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自然高妙的品格。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婉约派词人,曾经生活过,热爱过,也落魄过…… 姜夔词的贡献 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

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姜夔词的特点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

姜夔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姜夔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

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

姜夔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2.简述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 7000字,流传至今。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 “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强邨丛书》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3.姜夔文坛地位

姜夔词的贡献和地位

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

4.姜夔的诗词有些什么特点

特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

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词藻较好!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姜夔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心境多为忧郁凄凉,内容主要为表现忧国忧民,及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当时南宋统治的黑暗局面的批判和无奈,自己年老多悲的苦楚,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这主要是跟他自己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时南宋政府腐败无能与金分道而治,人民多疾苦,朝内分庭而争,姜夔身为幕僚既无奈又无力,虽一心想报国力挺主战却未果。

5.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柳永》晏几道是晏殊之子,在词上的造诣大约能和乃父相提并论。

不过叶先生认为小晏在词史中的地位是不重要的,词从温韦冯李倒晏欧,其发展的走向是一个诗歌化的过程,是在词的意境上逐渐加深,经他们之手,歌宴酒席间传唱的无个性的艳词已可以让文人用以表达修养、情思和品性。但小晏的词不是向诗歌化的意境去发展的。

所以小晏的词美则美矣,然而却只是词史之中逆向回旋的一个小涡流。不过就我本人而言,我体味的没有这么深,小晏“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样的绝妙好辞,偶觉得并不稍逊于乃父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算得千古绝唱了。

虽不曾扮演词史演进中的关键性人物,但小晏作为一个词人的名声在当时是可以和任何大家名手等量齐观的。相反的典型是柳永。

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名声并不好,被称之为“腻柳”,就素“唧唧歪歪柳三变”的意思,这个雅号算的上狼藉,但柳永对词的发展产生过很重大的作用。柳永最明显的贡献是发扬了慢词长调这种词的形式。

柳永填了大量的慢词长调,在市井歌坊间传唱一时,但却不被社会上流所看重,或者是被暗黜黜地赏玩,明里又作鄙薄不屑状。盖因柳永词“狎邪流俗”,虽自成一体,却不上品。

王灼评柳词,说:“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这个批评是相当刻薄的,说你柳七充其量一个小资产阶级也敢来混迹上流社会?光鲜虽然光鲜,但底子里依旧不过一个市侩暴发户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多状摹小儿女间的各种情状。但文人写词多讲意境深致,比兴寄托,讲的多是《关雎》《蒹葭》里的情味,是“发乎衷情,止乎于礼仪”,但柳永词格调是比较浅近的,柳永词多是长调,形式上不可能象小令一样凝聚,它是铺叙的,其情感表达无法同小令这么秾,这么密地感发。

而且因为长调铺叙,它是比较写实的,并无多少深藏的意蕴可供品砸、回味和聊作发挥。然而宋初文人为何多去填小令而不去将长调也“诗歌化”,也赋与其以深邃的意境呢?一个原因当然是文仕自顾身份,不愿写长调这种市井里的流行俗曲,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也许宋初的大多数文士都没有填好慢词长调的才具。

文人词看是清雅,实质俗滥,通读一本《花间集》,满书“金鹧鸪”,都是“红腊泪”,一律“玉炉香”,语汇因袭套用。实是自出机抒者少,因袭沿革者多。

如此文士,只怕未必有将慢词长调敷衍成文,使其言之有物的能力。不管怎么说,在宋初孜孜不倦填写慢词长调的,确乎也只有“狎邪流俗”的柳三郎一人。

柳永词相较于前人的词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角度的改变,这也是柳永对词发展的开拓和改进。叶先生评柳词的这种变迁为从“春妇善怀”变而为“秋士易感”。

因为柳以前的词人状写男女情意的词曲时,多从思妇的口吻写,情境不出闺阁园亭之中。而柳词则多从游子的角度入手。

因为写的多是羁旅行役的游子,所以柳词所呈现的意境,便结合了高远的景物和个人追求功业的志意,因此柳词的兴象是比较高远壮阔的,这也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的特色,非香园小径,非亭台西楼,而是关河冷落,残阳西照,是断鸿声远长天暮。例:“《凤归云》: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林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叶先生评这首《凤归云》体现了柳词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摹景状物写的非常真切,用语不因袭,不套用,以亲身目之所见,身之所感入词,因而柳词的气息是很清新滴。“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写的非常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

上片写景,下片写的则是柳永自己的心意。柳永心怀高志,但命途奄蹇,每求而不成,一辈子在社会底层辗转挣扎,在仕途上非常落魄,果然是驱驱行役苦,苒苒年华老,追蝇头小利,逐蜗角功名,浪得虚名很大,实惠一点也没捞着,失败。

关于柳永的轶事是很多滴,传说金主完颜亮读《望海潮》,见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不禁拍案奋发,邪自心头起,恶从胆边生,遂有投鞭伐宋之意。又说宋神宗本喜读柳永词,柳永不第,填词自遣,内有“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句,神宗怫然不悦。

柳永再考中第,神宗御笔轻勾,就把柳永好不容易到手的功名又勾没了,说“且去低酌浅唱,何来求取浮名?”,于是柳永又落榜,从此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说柳永去拜访宰相晏殊,晏殊出言相讥:就凭你也填词吗?柳永鼓勇反嘲:相爷不是也填得不亦乐乎吗?晏殊说俺填是填滴,不过不象你,尽填“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跌货色,柳永晕,于是狼狈辞去。

又说苏东坡明里表示柳词不上品,暗里却跟柳永较劲,每填词,辄问客僚,“诸君以为我的词比柳七如何?”幕僚就说“柳郎中的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众皆笑倒。不。

6.姜夔的人物评价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各家评价张炎: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汪森: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

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平、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周济: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

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刘熙载: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

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

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陈廷焯: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

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朱彝尊: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基之后,得其门者寡矣。

王国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问隔与不隔之别。

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7.宋词的地位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 从而得到与唐 诗并峙的崇高地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 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 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 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 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 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 营造出高妙 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 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 更新浪潮重, 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 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 来寻觅一 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 宋代, 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 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 达他们地情感, 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 成为一代代表文学, 能与唐诗相提并论, 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 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 的契机, 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 因此, 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 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 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 即美学上的 “刚性 美与柔性美” 。 自然界有两种美, 提到 “骏马秋风冀北” , 大家会想到 “雄浑” 、“劲健”;提到 “杏花春雨江南” , 大家会想到“秀丽” 、“纤浓”。前者是“气 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 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 古》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