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

1.陈毅的《梅岭三章》

陈毅《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

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

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 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

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

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

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发动第二次**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

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

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

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

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

《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解放后,陈毅对《梅岭三章》原稿进行了修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张茜,遵照陈毅的意愿,亲自选定《陈毅诗词选集》,并把《梅岭三章》作为首选,然后公开出版。

下面不妨将陈毅当年的《梅岭三章》诗稿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我们从课本里读到的《梅岭三章》,作个对比,以飨读者。 《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一) 绝命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廿年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可以看出,虽然陈毅对《梅岭。

2.请问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词的内容有哪些

《梅岭三章》其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其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3.梅岭三章的全诗理解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

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

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

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

陈毅以泉台比喻**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

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

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

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

《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

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

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

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

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

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

4.《梅岭三章》的原文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5.读完《梅岭三章》这三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陈毅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闻名中外的军队将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马上诗家。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大无畏英雄主义的战斗豪情;热情的歌颂了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火如荼斗争,表现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昂扬斗志,显现出他彻底的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崇高气节。**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他的诗具有“大气磅礴”的特色。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宋朝的梅圣俞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诗的语言精练含蓄,用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完美的内容。

使人读后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回味。《梅岭三章》仅仅八十四字,就表达了与党与人民诀别时刻,心头潮涌起的澎湃仇恨敌人,热爱革命的丰富感情;表现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赤胆之心;追忆他一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的战斗历程;反映出诗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生死观.这样复杂而广泛的内容,就这样被泛泛八十四字而包揽,没有炽热的革命热情,没有高超的驾御文字功底,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绝不能够表达出来的;组诗语言精练主要得力于诗人善于吸收运用古代词语和典故。

这些词语和典故到了陈毅的手里,经过再创造就能够焕发出活力,一经进到陈毅的诗词里,便光彩夺目,成为化平淡为神奇的佳句。如有伍子胥的故事,写出“此头应向国门悬”的诗句,表达的是不灭敌人死不泯目的强烈感情,显得十分的含蓄,生动活泼,鲜活有力,也是陈毅元帅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一个典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