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庾信的诗歌成就

1.1. 庾信诗歌有哪几点艺术 成就( )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拟咏怀》二十七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他的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5.ABCD 6.AC 7.BCD 8.ABCD 9.ABCD 10.CD

2.试论庾信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庾信少负才名,博览群书

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

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

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 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

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文学创作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

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 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

3.论述庚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庚信诗文的成就,杜甫以为“清新”、“老成”,明杨慎以为“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为梁之冠绝,启隋唐之先鞭”。大概是说情真辞美是对的,不过用典过多,涵义晦涩,常常看得人头大,大概只有那些酸腐老儒才会觉得有味,是为缺憾。[2]

庚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他经历复杂——所谓“历四朝”而“奉十帝”,所以评论起来比较困难,历史上就存在毁与誉两种不同的看法。解放后,对庾信的评价已渐趋一致,即既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又赞扬他后期文学作品中的“故国之思”,或直称他为“爱国主义诗人”。由于《拟咏怀诗》与《哀江南赋》一样,同是庾信的压卷之作,很能代表他后期的思想本质及艺术特色,所以我们即以《拟咏怀诗》作为探索庾信的主要依据。不容讳言,庾信的《拟咏怀诗》,是具有浓烈的乡关之思的,并且颇能打动人

4.庾信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文风萧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

先世在周代曾为掌庾官(管理仓库之官),故以庾为姓。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常侍,家于江陵。伯父庾于陵,梁太子洗马,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累辟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书,赠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少有文学,十五岁时任昭明太子侍读,十九岁时与徐陵被选为简文帝文德省学士,随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禁宫,为文绮艳,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爆发,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贼人皆挂铁制面具,竟率众出奔江陵,后辅佐梁元帝。曾奉命出使西魏。西魏攻陷江陵,被俘虏到了长安。授官洛州刺史[1]。

陈朝与北周通好后,许多寓流士子王克、殷不害等得以还乡,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南回。

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作北周象戏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

评价

庾信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

庾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

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甫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张溥《庾开府集》题辞称:“后羁长安,臣于宇文,陈帝通好请还,终留不遣。虽周宗好士,滕赵赏音,筑宫虚馆,交齐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发叹,乡关之思,仅寄于江南一赋,其视徐孝穆之得返旧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苏属国哉。”

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成语“凌云健笔”一词由此而来。

5.庾信后期的诗歌特点

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

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

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

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 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

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拟咏怀》之三)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之十一) 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之十八) 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

“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

《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新的提高。

庾信后期诗中,还有不少五言绝句,无论数量和造诣,都明显高于同时代诗人。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 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

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山斋》) 南朝文人从民歌中化出的绝句体,主要是发展得更加精致和蕴藉。

而像上列前二首诗中苍凉的情调、开阔而深厚的意境,以前很少有人达到。第三首也是优美而饶有情趣之作。

可以说庾信对五绝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

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这一节抒发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开头两句,将一生经历,化为一声长叹,悲凉无比。

以下迭用典故,以一连串的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到积深积厚的作用。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

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

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哀江南赋》的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作者对梁王朝深深眷怀,但对梁代政治的荒疏混乱,对梁元帝以及宗室诸王的忌刻自私,批评也很严厉。叙江陵被攻破之后,百姓遭掳掠之苦,尤为惨痛感人: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

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

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

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 《哀江南赋》正文和序,都使用了大量的典故。

善于化用旧典,是庾信公认的特长。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博学与巧思。

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

是谓利弊两见,。

6.庾信有哪些是描写酒的诗句呢

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因文学上有成就而被留在北朝做官。著有《庾子山集》。

庾信描写酒的诗句有: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咏怀》 仙童下赤城,仙酒饷王平。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

细雪翻沙下,寒风战鼓鸣。此时逢一醉,应枯反更荣。

——《奉答赐酒》 云光偏乱眼,风声特噤心。冷猿披雪啸,寒鱼抱冻沉。

今朝一壶酒,实是胜千金。负恩无以谢,惟知就竹林。

——《奉答赐酒鹅诗》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未能扶毕卓,犹足武王戎。仙人一捧露,判不及杯中。

——《答王司空饷酒》 数杯还已醉,风云不复知。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对酒》。

7.庾信的文学风格是怎样的

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人于萧纲的宫廷,后又与 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也 被称为“徐庾体”。

庾信家族世代业儒,鸿名重誉,“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这些对庾信的思想和文学修养都有很大影响。 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四十二岁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其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风格流 于纤细、绮艳,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显露出一位年青诗人的才华和文 学修养,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北地民歌的影响,庾信摆脱了前期的“绮艳”,而代之以清新、流丽、悲慨、苍凉的艺术风 格,抒发“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

庾信后期诗赋传世之 作甚多,特别是《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成为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双璧。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代表作,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 史诗的规模和气魄。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庾子山集》。除赋外,其诗歌在风格上也是悲慨苍凉、清新隽永的,不仅是集六朝之精华,而且在写作上有所 革新和创造,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代文学史更是“开一 代新风”。

正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的那样:“庾子山诗对仗精工,乃六朝而后转为五古、五律之始。”而杜甫也在《戏为六绝句》中曰:“庾信文章更 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令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明代杨慎更是 在《升庵诗话》中称赞:“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由此可见,庾信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极大的。

8.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 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 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 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 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 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 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 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 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了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 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 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 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

又如 “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 气氛。

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

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 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

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 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 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 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 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 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 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 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 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 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 (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 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

象《拟古》的“日暮天 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 《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 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

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 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

他的散文都是用朴 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产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 的小传。

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 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地三百 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

此外,《与子俨等 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行事,毫 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 格上有其一致之处。

《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 品。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 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象让我 们亲眼看到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

他的 《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

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 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