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斯兰教第一座清真寺是怎样的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至麦地那,并在距麦地那城西南3公里处建造了伊斯兰教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从第一天起就以敬畏为地基的清真寺”(9 : 108),即卡巴伊清真寺。据传清真寺的名称源于寺址附近一水井名。 当时穆罕默德骑着骆驼由穆斯林簇拥着进入麦地那,骆驼走到一个简陋的草房前卧下了,询问后得知草房住着两个孤儿赛海勒和苏海勒,穆罕默德决定在此修建清真寺,另为两位孤儿安排住处。 该寺由圣门弟子海思麦根据穆罕默德的意图共同设计,穆罕默德亲自奠基并与迁士们和辅士们一起参加建寺劳动。 卡巴伊清真寺建筑形式极其简单,仅仅是四面环绕土坯墙的庭院,院内一半以两排椰枣树千作屋顶,另一半则是露天的。院内东南角有穆罕默德和妻室的卧房,另一角建有土房子供无家可归的贫民居住。 在寺内只是礼拜时才点燃一些秸秆照明。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就是在这样一座清真寺里礼拜和宣教,并在寺内接见来自阿拉伯半岛各地的部落首领和愿意皈依伊斯兰教的各方人士及代表团。 清真寺自此成为伊斯兰教精神、思想和政治的中心。卡巴伊清真寺后来几经翻建,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约在8世纪时建起了宣礼塔,并选用优质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建造了拱廊、庭院等。今礼拜大殿可容纳千人礼拜,整体风格仍然保持朴素美的特色。 清真寺大门外有艾里斯井和蓝眼泉,麦地那的居民均饮用蓝眼泉的水,根据一个传说艾里斯井又被称为戒指井。据传当年穆罕默德的戒指被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不慎落入井中而得名。 今礼拜大殿可容纳千人礼拜。 2.伊斯兰教为什么有三大圣地伊斯兰教各派共同的圣地主要有三个,即世界闻名的古城麦加、麦地那和耶 路撒冷。 1000多年来,这三大圣地一直为全世界穆斯林所崇拜。三座古城成为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政治上、经济 上、宗教上的需要。 穆罕默德诞生在麦加,麦加同时又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 作为阿拉伯半岛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麦加就曾经是古代阿拉伯人多神崇拜的中心。 公元440年,穆罕默德祖先所属的古来什部落占领麦加,从此古来什人 便成为麦加的主要居民。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在这里开始传教。 623年,宣布麦 加克尔白为伊斯兰教礼拜的朝向。 628年,颁布“朝觐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天 命”(又称“主命”);630年便率领穆斯林大军,克服麦加,清除克尔白内外的多神教神像,只保留阿拉伯人奉为神圣的黑石,作为穆斯林朝觐、抚摸和亲吻的圣 物。 “克尔白”,阿拉伯文音译,意为方形石殿,中国穆斯林称其为“天房”。 伊 斯兰教认为,天房几乎有同人类一样久远的历史,经过历代哈里发的改建,保存到今天。 631年,克尔白改为清真大寺,即称“禁寺”,自此麦加就成了全世界穆 斯林朝觐瞻仰的第一大圣地。每逢朝觐季节,来自世界各国的朝觐者最多可达250 万人。 麦地那成为伊斯兰教圣地,与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有直接关系。 穆罕默德于 公元610年在麦加开始了 “信主独一”、反对多神崇拜的传教活动,由于遭到麦加 古来什贵族的反对和迫害,致使传教活动受到影响。 为了保存力量,寻求发展,公元622年9月24日,他在麦地那穆斯林的支持下,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制定了《麦地那宪章》,麦地那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麦地那”古称“雅斯里布”,穆罕默德迁徙这里后,才改称“麦地那。 乃宾依”,意思是 “先知之城”,简称为“麦地那”。城内有许多伊斯兰教古迹,其中有先知穆罕 默德陵墓、先知清真寺、库巴依清真寺(即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伍侯德 战役阵亡烈士陵墓等。 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饱经沧桑的古城,坐落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区之巅。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尊它为圣地,集 三教圣地为一城。 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源自穆罕默德“夜行和登 霄”的记载。据载,穆罕默德在传教第12年的7月27日夜间,奉安拉之召,自麦加克尔白乘天马飞至耶路撒冷的“远寺”(即阿克萨清真寺),然后足踏“萨赫莱 圣石”升霄,邀游七重天,聆听了安拉的“启示”,次日黎明前重返麦加。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伊斯兰教定每年7月17日为“登霄节”。耶路撒冷由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每年朝觐者在麦加完成朝觐功修之后,有些穆斯林来到这里进行巡游 朝参。 3.关于伊斯兰教都有哪些知识呢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民族中国基督徒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唐代时景教传入,到元、明,天主教传入中国,伴随天主教传入的还有西方科技,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儒家社会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开办了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 4.什么是伊斯兰教苏菲派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 神秘主义几乎是各大宗教所共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在不同宗教那里也许表现形式不一,但它关于人与神灵直接无差别的合一的主张则是共同的。就是说,神秘主义者的一切信仰和宗教行为、甚至俗世生活,都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服务的,离开这一目的,神秘主义者也就会认为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在伊斯兰教内部,一些追求这一生活目的的虔信者所构成的社团、人们通常称之为苏非派。由苏非神秘主义者组成的派别,不同于伊斯兰教内部的其他宗教派别。 首先它不同于因政治原因形成的逊尼派、十叶派和哈瓦利吉派。历史上,这些派别完全是由于宗教领袖的继承权和关于重大政治事件的政见分歧形成的,它们作为伊斯兰教内的不同教派,一度有过长期的、尖锐的斗争。 而苏非派由于专注于精神修炼以求人主的合一,从不卷入俗务政争,对此往往持超脱无为态度;这就决定了苏非派与上述诸派的区别。其次,它也不是上述某一教派的分支或宗派。 例如在十叶派中,它又分为凯桑、伊斯玛仪、栽德、十二伊玛目、德鲁兹、阿拉维等支派;又如在伊斯玛仪派中又分为卡尔马特、法蒂玛、阿萨辛等分支,如此等等,苏非派并非如此,它并不隶属于上述任一教派的支派或宗派。 第三,它也不同于因教法主张的差异而形成的教法学派别。 伊斯兰教史上曾经有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教法学派,在随后的发展中,如在逊尼派内部最终存在着四个相对独立的教法学派(即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和罕百里)。在十叶派和迄今尚存的哈瓦利吉派的一个分支易巴德派中,同样有着不同于逊尼派诸教法学派的教法主张。 而苏非派在某些涉及教法的问题上虽有自身的主张,一般说来,它并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法学派。第四,它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教义学派别,如穆尔太齐赖派、加赫姆派、穆尔吉亚派、盖德尔(盖德里叶)派、艾什尔里派等等,上述教义学派别对伊斯兰教基本信条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或观点,它们通常关心和讨论的是安拉的本体与属性的关系、安拉的语言是否受造、自由意志与前定的关系、信仰与德行的关系等问题,而苏非派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神学派别;因为苏非派除了有自身的神秘主义的教义主张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神秘主义宗教仪式,而这是上述教义学派别所没有的。 正因为苏非派与上述的教派、教派的支派、法学派和教义学派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苏非派的成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派和学派之中。就是说,既有逊尼派的苏非,又有十叶派的苏非;同样的,在教法问题上,苏非既可能奉这一学派的教法,也可能奉那一学派的教法。 历史上,神秘主义只是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的、思想的活动,或者说一种生活的、感觉的方式而存在的,它从未形成为统一的社会运动,因而苏非派从来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 尽管它统称为“苏非派”,究其内部而言,则因各不同苏非在神秘主义的信仰和礼仪方面的主张不同,从而形成为不同的分支。 10世纪的侯吉维里(?一1075年)在《神秘的启示》一书中就列举出他生活的时代有12个支系。12世纪时,苏非派内部的制度化、组织化,更趋完善,终而形成有组织的类似西方基督教会的苏非教团。 各教团间因其奠基人的不同而互不相关。一般说来,苏非派大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首先是以敬畏、虔信、顺从、坚忍、克己、守贫……为特征的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发展时期。其次,随着外来思想(希腊的、波斯的、印度的等等)的渗入,苏非派的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神秘主义的发展。 这可以分为神爱论、神智论和泛神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苏非主义与正统信仰的调和并被官方信仰所接纳,是苏非派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由于泛神主义的发展,不仅使哈里发当局和正统派神学家愤怒与恐慌,从而对苏非成员予以残酷的迫害;而且使一部分持有正统教义的苏非感到畏难和不满,在一部分苏非继续坚持那种毫无节制的出神或追求个人陶醉的状态时,他们则竭力主张苏非教义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竭力调和苏非主义与正统信仰;安萨里则干脆把神秘主义引入正统信仰,使之成为官方教义的组成部分。 这不能不引起苏非派的分化。 一方面,被作为官方信仰的苏非主义,从12—18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精神生活的统治思想。另一方面,苏非派并未因为被官方教义接纳而放弃自身的存在;它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系统化和形而上学化,这以伊本•阿拉比(1165—1240年)的“存在单一论”和苏哈拉瓦迪(1153—1191;年)的“照明哲学”为代表;它在社会上则进一步组织化和制度化(如道堂制、教阶制等),这表现为常设性的教团组织(兄弟会、互济会等)的普遍建立和发展。 它继续以民间信仰的形式活跃在穷乡僻壤和边境地区,尤其是在异族(十字军和蒙古人)入侵、统治和征服时期,它成为传播伊斯兰教的主要社团。18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派运动从外部对苏非派予以抨击的同时,一些苏非教团的精神导师则以神秘主义的“登霄”之旅其新苏非主义从内部抨击伊本•阿拉比的泛神主义和“人主合一”的神秘奥义。 然而,来自内外的对苏非派的。 5.伊斯兰教七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的冥想中创立伊斯兰教,随即以蓬勃的活力蔓延于阿拉伯半岛,遍及半个世界。 波斯、巴基斯坦、印度相继由佛教之国变为“清真之国”, 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 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6.伊斯兰教有多少天使天使又称“天神”、“天仙”。 据《古兰经》文载,天使与“精神”同在,受真主差遣,执行真主的命令。真主在创造人类以前己造化了天使,并曾命令众天使向阿丹叩头。 只有易卜劣厮不服从,真主为此把他降为恶魔,与恶魔一起被贬入地狱。天使不分性别,数目繁多,《古兰经》提到“袭击的天神”、“援助的天神”共9千。 据传,众天神都不食、不饮、不睡,没有生死、老幼,他们各司其职。有的管理天堂,从乐园中会见善良者,有的主持火狱,惩罚不信道者,斩他们的首级,断他们的指头;鞭笞不信道者的脸部和脊背;使人死亡。 天使还可替地上的人类向真主求情,为真主作证经典的真实,环绕和支撑真主的宝座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有哲布勒伊来,负责传达真主的启示;米卡伊来负责观察宇宙;伊斯拉非来在世界末日来临时管吹号角,使死人复活,接受真主审判;阿兹拉伊来,是《古兰经》提到的掌管死亡、取人性命的天使。 还有在坟墓中负责拷问的天使蒙卡尔与纳克尔以及天堂的护卫天使里德凡、地狱的保卫天使马立克,专门监督和记录世人善恶的两名“书记天使”。 这些天使经文中并未做具体记述,只有经注学家们的解释及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