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临安大明山风景的诗句大明山位于浙江省的昌化和淳安的交界处,因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屯兵于次而得名。山顶地势平坦且开阔,故又有“千亩田”之称。大明山曾出产钨矿石,如今山中只剩下废弃的矿洞和矿渣以及矿工们走过的石阶。 正值台风季节,云层像一床厚重的棉被盖在山顶,随着风缓慢地移动;时而又分开来,露出一块湛蓝的天空,泻下几缕金灿灿的阳光;时而又沉下脸,淋得路人措手不及。山腰间有新的云雾生成,一丝丝如轻纱幔帐,舞蹈着。远远的山上有一瀑布,如少女胸前的银色饰物垂在墨绿色的山峰下。身边的溪流舞动着洁白的水花一路唱着跳着下山去了。 正在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之际,一股清冷的风从矿洞中吹来, 一身的汗水和疲劳顿时随风消逝。洞内黑暗潮湿,路是用碎石屑铺的,两边有排水沟。走在黝黑的洞中,不知目的所在,看着两边塌落的碎石和一个个漆黑的洞口,即使洞中无风,脊背上也不免发凉。不知走了多久,忽然听见前面发出了惊喜的叫声,于是鱼贯而出,一幅秀丽的图画出现在眼前----洞口是一尖刀似的山峰,远处是如画的峭壁,再远则是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群峰。阳光和翻滚的云朵更为群山增添了无穷变幻。留住美景后,又返身没入另一洞中。恐惧感稍减,又来到了“一线天”----这里是另一洞口,天然形成的一块巨石与山体形成了一人多宽的一道缝隙,缝隙中布满了支撑用的木桩,好似通天的梯子。再次沿矿洞前行,忽然听到似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待走出矿洞,才发现声音是发自一奔腾的瀑布。瀑布自山顶飞流而下,气势磅礴,在岩石上激起巨大的水花,然后向一条欢快的白龙向山下奔去。 云又聚集在一起涌了过来,天色也暗了下来。爬过一段陡峭的石阶后,一排小木屋赫然出现在眼前。那尖尖的屋顶,那未沾一滴油漆的木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传说中的伊甸园。小木屋下是守山人住的房子,泥巴抹的墙,木板作的屋顶,上面还盖着干枯的树枝,一切都与周围的景色那么协调。 大明山的景色是那么迷人,绝不逊于黄山的奇秀。遗憾的是云雾不但没有散去,反而愈加浓重起来,还下起了雨,能见度只有三十米左右,无法领略“千亩田”的广阔。 2.描写三陕美景的诗句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3.描写景色的诗句 描写青城山的文章青城山是一个不错的景点,推荐到成都旅游的朋友一定去爬一爬。从那里归来,我甚至有了在哪儿颐养天年的想法。呵呵,笑自己24岁就想好了晚年的去处。向老公道歉,这事儿,没来得及跟你商量。 哪儿的空气绝对一流,长寿村可是出自青城山。也难怪哦,这么好的空气,这么好的环境,不长寿,真是对不起哪里动辄百年千年的古树。 建议去游玩的朋友,留两天的时间给青城山。下次我去,定会这么打算:第一天上午到达景区入口,边爬山边看风景,不必着急赶时间,本就是看风景,为何那么辛苦做一个匆匆过客?待到半山腰,会有寺院的农家乐提供食宿。订一个房间,50、80、100元不等。价位也不算高,在这么优美的地方,值得。然后用剩下的一天半,慢悠悠的享受美景和呼吸纯净的空气。相机也好,摄像机也好,一定要有足够的内存,处处是风景,因为内存不够而不得不作罢,实在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你一定不要去体会这种遗憾了。 每个道观,都有男的或者女的道士。他们会在你经过的时候,说上一两句似乎与你毫无关联又想让你继续听的话语。然后,在你停顿的瞬间,马上推荐你听他说上一分钟。这一分钟,意义重大。因为关乎你的未来。呵呵,如果你相信,不妨一试。他的语速很快,川味普通话让你似懂非懂之时,话已说完。不过,一定记得,在问你舍得不舍得的时候,一定要问他:舍得什么?不然,你就在迷迷糊糊之间许下“舍得”的承诺——几百大洋拿出来吧。因为,他的目的也在此呀。你已在满院的神灵面前说“舍得”,却在最后明白舍得的就是供奉银子给功德箱,你是愿意掏呢,愿意掏呢,还是愿意掏呢? 青城山也有很多历史,不过我知之甚少。原谅我孤陋寡闻,历史没学好。此刻我也懒得网上搜索再来现学现卖。没准,你知道的比我还多呢,是不是? 景点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最高峰老君阁,而是朝阳洞。这个在山洞中开辟的景点,感觉很是古老、奇妙。这种感觉不在于洞里的摆设布置,而在于洞本身。让你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很想细致的描写青城山的妙境。只是我突然发觉,我们一直在赶时间。因此,留给我的,只剩下纯净的空气和纯正的绿了。我现在还闻得到那清新的空气,真是做了一回神仙。 4.描写山景色的诗句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描写金华美景的诗句宝婺观望金华山 (明·陈逢春) 金华 中天楼阁倚金汤,北望芙蓉瑶草长。 云暗赤松犹住鹤,山馀白石已亡羊。 五峰烟树生秋思,万古江流送夕阳。 羽客相逢传往事,至今洞口夜生光。 讲堂洞 (明·潘伟) 石室攀跻上,苍藤翠结门。 岩阴分雨滴,碑篆合苔痕。 天远浮图窟,人从虎豹蹲。 讲筵问何处,伫立白云根。 智者寺 (清·诸锦) 萧梁留古寺,智者遂为名。 一水金鱼活,双蕉铁干成。 卧狮苔绣涩,高鸟树嘤鸣。 更觉芙蓉好,沙门引领行。 小三洞 (宋·于石) (一) 四山回合响幽泉,古木苍藤路屈盘。 一局残棋双鹤去,石屏空倚白云寒。 (二) 洞门相对是吾家,朝看烟云暮看霞。 铁笛一声山石裂,老松惊落半岩花。 (三) 断崖怒涌四时雪,虚壁寒凝六月霜。 洗钵老僧闲洗钵,碧桃花落涧泉香。 游下灵洞 (宋·金履祥) 久知灵洞锁瑰奇,水石幽深路转崎。 佳境自多平爽处,笑渠索隐厉裳衣。 游金华山禅院 (前蜀·释贯休) 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 因知境胜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 斜谷暗藏干载雪,薄岚常翳一龛灯。 多惭不及当时海,又下嵯蛾一万层。 金华山(唐·袁吉)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 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 风偷药气名何限,水泛花光路即迷; 洞口数声仙犬吠,始知羽客此真栖。 游金华山诗(南朝梁·沈约) 远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 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 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 游北山三洞记 (宋·方凤) 从法清院而西,过故康懿泰国长公主坟园,登山可至九龙寺,上有刘先生讲堂,刘孝标读书也。三洞,上为朝真,中为冰壶,下为双龙。 三石扁皆飞白书,立下洞口。观(金华观一一编者注)有“天下名山”四大字。 观之左为椒亭,所从入洞路也。以山下平地言之,此则山巅,然而迢递宽衍。 观之前居民成聚,则此乃洞天之趾尔。双龙洞口,石室明净,坐可三二百人。 仰视石室绀碧,其隐约可名状者,为云物,为仙桃,为道人比肩而立。龙首见其左而尾悬右。 石壁上又悬石至地,独黄色,俗呼吕先生藏身霞衣挂,其旁有北斗星窠。洞穴如蟆颐,水淙淙从中出,即流入右偏,暗出洞外溪涧。 众束炬揭裳,伛偻踏水入内洞,凡三数丈,首背皆擦石。旧卧小舟而入,今敝漏阁水际。 既入,复虚旷如外洞,水从右流,莫测其浅深。执炬者一一相指告,见蜂窠石。 水蛙石。石钟,手捶之钟声。 仙珠累累贯岩上,石门限。雪山,山前雪,山后雪,望之皎然。 仙笠悬岩石。石鼓,捶之鼓声。 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自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猫一。 狮子一,头足尾具,额有珠。大龟黑色,自蛇纠绕其背,首入甲下,奇甚。 笔格一。霜崖粲如繁霜。 有卷石,小窍指面大,有水正滴窍中,名仙人砚滴。候片时,才一滴。 仰观洞中,他无漏泉,独此尔。浴室。 石棂。三足蟾。 悬钟宝盖,如名刹讲台上所设而加高大。海角虎蹲立。 云霞五色欲飞。极里从暗处俯伏远望洞口水中所从入处,仅一小隙透明,如十五夜月,名仙人望月。 又大象足二,小一。仙桂。 水波石粼粼然,大者如浪。转雪山后而左为滑台,为池,为田,畦町高下可数。 仙人挂衣横十数丈,衣纯素,祛袖蹙摺皆天成。又仙人眠石,方整可卧。 仙人帽。日月二宫。 复从洞口踏水而出。凡洞中所见,不假一毫镌凿而形状自然,其妙处殆不可言也。 登山几半里,至中洞洞口。视深处乃暗穴,但闻潺潺水声。 束数炬,相后先若入井然。稍斜向内。 众鱼贯而下,石滑且险,约三十丈至水帘,自高岩喷出,下有巨石盛之,即不知水之所往。水帘出处,前有悬石如钟,又如飞凤。 视水帘以下,复沉沉深黑,人多不敢复入。扬炬而前,由水帘之右,转而深入,巨石无数,回视水帘,乃在目前。 愈入愈深,下复无水,有石笋入空旷中,高可三四丈,色莹如玉,从石笋而下,极底有石室燥洁,曾游者留题在焉。回至水帘,渐可望明而上,不如入之险也。 然不能深入,则不得尽其奇,来游者率望水帘而止尔。又登山二里,至上洞。 入洞而右,为观音洞。从岩罅越石限而入,展转愈高,攀援至观音前,其石像天成,垂衣伸一足如土偶者,但高入岩罅。 以炬烛之,仅得其半,而臂与面莫尽见也。旁有潭,深不可近,名观音井,又各龙潭。 复路出从大洞正面而入,历三数坡陀,其石上云霞,波浪、霜雪、屋室之类,皆不减下洞所见。洞口天日之光,斜射洞中石崖上,淡如月色,奇甚。 内有石梁高挂,深可二三十丈,白龙护其左,,苍龙护其右。又入,有天池,深广,四畔峻壁不可下。 池之里有崖如两扉而启其一,极暗黑中远望石扉启处,天光下烛,盖洞天漏明,而人莫知其处,名一线天。既隔天池,不得复深入也。 (选自《金华洞天行纪下》。题目,编者所加,本文略作删节) 忆双溪 (元·袁桷) 清溪明处水交流,万井鳞鳞冠盖稠。 杯凝玉光明月入,幕遮翠影落花留。 云生古洞千山雨,风送层楼万壑秋。 丽泽祠前最佳绝,藕花零乱胜沧洲。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6.描写山川美景的诗句有什么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