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描写莲花的诗句

1.苏轼写莲花的诗有哪些

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2.苏轼写莲的诗

1.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纟+沈去掉三点水)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3.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推荐第三首,本人很喜欢。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3.苏轼写“莲子”的诗句有哪些

《浣溪沙 》宋 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向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释义: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1. 《荷花媚. 荷花 》宋 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

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释义:

含苞欲放的花蕾,影在碧绿的荷叶之上,较天染大地,别有一凡意境、格调。青青的荷叶下,青波照出荷花红、白陈杂的娇姿。每当心情惆怅欲亲近时,她总是在清风明月下垂首不语,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花蕾终是要开放的,待时亲驾轻舟,在充满清香的幽处,一睹芳颜。

2.《横湖》 宋 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3.《荷叶》宋 苏轼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4.苏轼写莲花的诗有哪些

很多很多,这是其中一部分。

只是诗,不包括词。希望有你所需要的。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当时修道颇辛苦,柏生两时乌巢肩。

初如蒙蒙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蹿。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从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夸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凉飚呼不来,流汗方被体。

稀星乍明灭,暗水光弥弥。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

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泚。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

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余杭,始皇所舍舟也。西北舟杭山,尧水系舟山上。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湖上棠阴手自栽,问公更得几回来。

水仙亦恐公归去,故遣双莲一夜开。诏书行捧缕金牋,乐府应歌相府莲。

莫忘今年花发处,西湖西畔北山前。僧爽白鸡 养二十余年常立坐侧听经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还须却置莲花漏,老怯风霜恐不鸣。凄音怨乱不成歌,纵使重来奈老何。

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弱翠不由身。

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著尽更无期。

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至真州再和二首老手王摩洁,穷交孟浩然。

论诗曾伴直,话旧已忘年。北上难陪骥,东行且趁船。

离亭花映肉,醉眼鹭窥莲。拖转三山没,风回五两偏。

荒祠过瓜步,古甃堕松巅。闻道清香阁,新■白玉泉。

莫教门掩夜,坐待月流天。小院檀槽闹,空庭桦烛烟。

公诗便堪唱,为付小婵娟。公颜如雪柏,干载故依然。

笑我无根柳,空中不待年。肯留归阙筛,坐待逆风船。

特许门传龠,那知箭起莲。相逢月上后,小语坐西偏。

流落千帆侧,追思百尺巅。躬耕怀谷口,水石羡平泉。

茅屋归元亮,霓裳醉乐夭。行闻宣室召,归近御炉烟。

未用歌池上,随宜教李娟。芙 蓉清飚已拂林,积水渐收潦。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

幽姿强一笑,莫景迫摧倒。凄凉似贫女,嫁晚惊衰草。

谁写少年容,樵人剑南老。莲 龟半脱莲房露压欹,绿荷深处有游龟。

只应翡翠兰苕上,独见玄夫曝日时。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

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不如昌其志,志一气自随。

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

淤泥生莲华,粪壤出菌芝。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

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陆莲庵何妨红粉唱迎仙,来伴山僧到处禅。

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和饮酒芙蓉在秋水,时节自阖开。

清风亦何意,入我芝兰怀。一随采折去,永与江湖垂。

断丝不复续,斗水何足栖。不如玉井莲,结根天池泥。

感此每**,吾事幸不谐。酒中有归路,了了初不迷。

乘流且复逝,抵曲吾当回。和拟古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采。

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欲为中州信,浩荡绝云海。

遥知玉井莲,落蕊不相待。攀跻及少壮,已矣那容悔。

矣一作失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挠,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词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余杭,始皇所舍舟也。

西北舟杭山,尧水系舟山上。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城中楼阁似鱼鳞,不见清风起白苹。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

窥船野鹤何曾下,见烛飞虫空自驯。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

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

乡国飘零断书信,弟兄流落隔江淮。便应筑室苕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

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运时风生看斫脍,随刀雪落惊飞缕。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

5.苏轼描写西湖荷花的诗句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宋】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翻译:湖泊一望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

我悄然看到远处的寺庙里灯火明亮,正在等待淡得秽暗时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啊。赏析: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

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

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

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

“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此时正与任察推的吕仲甫携妓夜游。这首诗就是为这次夜游而作。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