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小草坚强不屈的诗句

1.有没有赞美小草顽强精神的诗句啊

1.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

--早春独游曲江 时为校书郎。(白居易) 2.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

唯有须霜依旧白,春风于我独无情。--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白居易) 3.君不见河边草。

冬时枯死春满道。--拟行路难(鲍照) 4.君看山上草,尽有干云势。

结根既不然,何必更掩袂。--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曹邺) 5.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

--题金吾郭将军石洑茅堂(常衮)6.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润松摧为薪。

--续古诗十首(白居易) 7.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赋萧瑀(李世民)。

2.描写小草充满生机、坚强的景象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我们多用来表达顽强的生命力。冰心诗中的小草多用此意。

张九龄《感遇1》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写出了泛意上的小草。强调草木的存在即是事物的本性,无论成长的如何“葳蕤”“皎洁”不过都是自我的绽放,并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以此表达个体存在应该是独立和自由的,不因外界的评判而左右自己的志向。

还有很多其他象征,如困境中孤芳自赏的一种豁达,百花争艳时默然绽放的淡泊,用绿色衬托明艳的奉献等等。

3.描写草丛的句子

1、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佩服,任凭狂风暴雨,小草从不弯腰,有道是“疾风知劲草”。

对于中学生的我们,更应具备小草这样的精神,不管在学习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勤于思考,去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就像俾斯麦说过“如果人生的旅途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 2、小草顽强的撑起,重新修复受伤的身体,在雨露和被鲜花遮住阳光后所散射的余光下继续生长。鲜花摇摆身姿发出了对它的嘲笑和鄙视,说它的样子简单丑陋且不及自己拥有的芳香。

大树也数落它,说它低贱且没有自己高大和魁梧。小草无语,只是在现实充满冷嘲风雨的环境里,用一颗坚韧而又柔弱的身躯默默地顶忍着。

3、小草顽强,默默无闻,甘愿奉献,它没有鲜花的美丽,也没有树木的高大与挺拔,但它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甘愿用身体来装扮世界,小草比牡丹更高贵,比出于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高尚。 4、小草虽然娇小,但是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像较弱的含羞草一样的娇生惯养;也不像四邻的杨、柳一样贪图热闹。

它只是在那儿过着自己应有的生活,与春天紧紧握手,与同伴们亲切地交谈。它真诚、纯朴,从不像桃树一样,动不动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它只是顽强地生长,从不需要人们的伺候、抚慰。

5、小草虽然不美不高,但它顽强的生命力常使我感动;小草虽然毫不起眼,可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我前行。 6、小草虽平凡,但它却代表着伟大的生命;代表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坚强;代表着奉献精神;代表着永不低头、永不服输的精神;代表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7、小草是随遇而安的。

不论是在风尘弥漫的公路旁,还是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甚至在沉重的石头下,高高的墙壁上,他都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着。 8、小草是生命力的象征。

充满浓绿的小草,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模范。小路边,沙滩上,屋顶檐底,随处可见小草的身影。

炽热的太阳烤不死它,冰骨的严寒冻不坏它。一场春雨袭来,它又昂头挺胸从地底下钻了出来。

9、小草是坚强的,即使是生活在百花争艳的环境中,它丝毫没有一丝自卑,依然默默无闻的生长着,没有人过问它的存在,可是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太阳的照射,它都没有为此而倒下来,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不是有句诗写得好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就是用来形容小草的精神的。

10、小草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11、小草——绿色的天使,让大地更加生机盎然;小草——美丽的精灵,给世界增添了乐趣;小草——可爱的使者,让到处充满希望的色彩。 12、小草固然没有茉莉的芳香,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米兰的高雅,小草只不过是被人们遗忘的小生命。

可是,小草有花朵们没有的美,那就是它质朴的美。春姑娘还没到来时,万物还没复苏时,小草就苏醒了,它带着泥土的芬芳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呈现出勃勃生机。

4.体现小草精神的古诗

体现小草精神的古诗: 1、《赠萧瑀》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2、《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赠萧瑀》: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