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晁端礼的《蓦山溪》,下阕是怎样表现下阕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桃花,一句“桃花自笑”,将桃花的姿态描摹的万分可爱。 《蓦山溪·轻衫短帽》年代: 宋 作者: 晁端礼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 朋游在否,落托更能无,朱弦悄。知音少。 拨断相思调。花边柳外,潇洒愁重到。 深院锁春风,悄无人、桃花自笑。金钗一股,拟欲问音尘,天杳杳。 波渺渺。何处寻蓬岛。 作者简介: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 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 一说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唱和。 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州平恩县,官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 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 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 未及供职即病逝。 2.宋词晁端礼的《蓦山溪》,下阕是怎样表现桃花的下阕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桃花的,一句“桃花自笑”,将桃花的姿态描摹的万分可爱。 《蓦山溪·轻衫短帽》 年代: 宋 作者: 晁端礼 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 朋游在否,落托更能无,朱弦悄。知音少。 拨断相思调。 花边柳外,潇洒愁重到。 深院锁春风,悄无人、桃花自笑。金钗一股,拟欲问音尘,天杳杳。 波渺渺。何处寻蓬岛。 作者简介: 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 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 一说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唱和。 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州平恩县,官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 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 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 未及供职即病逝。 作品简介: 晁端礼的词大约可分三类: 一是应制颂圣之作,大约即黄□所说"按月律进词"。 这类词与一些寿词,只是粉饰太平,阿谀取媚,艺术价值不高。 二是描写妇女主要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不出歌筵酒席间的男欢女爱。 有的词手法比较含蓄,如〔清平乐〕写"莫把绣帘垂下,妨它双燕归来";有的则辞语浅直而滥俗。 三是抒发个人游宦生活感受之作。 这类词多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以酒自我麻醉或以隐遁寻求解脱的思想情趣。但也有遒劲超旷之篇。 如名作《绿头鸭》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很佳,前人誉为"清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词集《闲适集》,已佚。 今传《闲斋琴趣外篇》6卷,有毛晋汲古阁景宋抄本。 3.蓦山溪 自述 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 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 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赏析注释】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答案 (1)上片主要描写了作者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