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李煜一词的解析好象是苏轼的吧! 原文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词牌释义 虞美人 虞美人 感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 』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 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 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 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有者可余地四字略断为豆,但还是以九字到底为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 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 “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 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 ① 波声拍枕长淮晓 ②,隙月窥人小 ③。 无情汴水自东流 ④, 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⑤。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⑥,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注〕 ①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于淮河上,与秦观饮别(见《冷斋夜话》) ②长淮:指淮河。 ③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④汴水:古河名。 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⑤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晋书·谢安传》谓安死后,羊昙“辍乐弥年, 行不由西州路……不觉至州门, 左右白曰:‘此西州门。 ’昙悲感不已。” ⑥风鉴:风。 2.喜马拉雅的杨雨品历代名家词,MP3,哪位有,分享一下,谢谢亲,我有的,我给你,放在评论里面。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攻唐宋词研究与批评的著名文化学者。她尤擅以女性视角细腻体验千古辞赋之美。她与人物同悲喜,顺着讲述,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千古词人,仿佛就坐在你对面烹茶,吟咏,聊天……以情动人,声临其境,一部历代词坛风云人物的微电影就出现在你眼前 春暖花开,这就和杨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慢时光之旅吧! 给你一份行走在词卷上的历史百科。1年时间120首词,也是上下1000年历史求索。欧阳修为何困于“十年定风波”?白居易为何晚年劝走爱妾找个好人嫁了?近观词作之美,远眺词人命运,从历史演化中探究人生沉浮,对照自身,无论你正值青春,成熟之年,亦或为人父母,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1、邀你看48位词坛大咖的青春微电影。10分钟观看一位词人完整芳华录。杨雨带你游历唐宋元明清,还原主角闯荡人生的热情、疯狂和冲动。跟随四季变迁体悟词人情感和节俗文化交融,读懂群芳,落花……的微妙意象。 2、见证一夜爆红的“流行歌”的诞生。风靡唐宋大街小巷的词就是当年的流行歌。从叠字应用到格律把握,从抒情手法到雅俗之分,杨雨从释义中解放,以全新视角复原流行歌创作的全过程。 3、放松伴读首选。邂逅千古词赋格律之美,融合杨雨老师温润的声音,暖心陪伴你。 3.描述唐宋八大家词语斐然成章 各有千秋 下笔成章 壮志难酬 生不逢时1、欧阳修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2、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3、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4、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例如《释秘演诗集序》,寥寥数笔,释秘演、石曼卿两位奇士豪宕磊落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际已跃然纸上,而作者对两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5、曾巩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曾巩。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有摇曳曲尽之妙。 6、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 》,将纷繁杂乱的事项写得条理分明,练达晓畅。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7、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他的散文如其为人,崎岖挺拔,刚劲有力雄健简古。 其政治文观点鲜明,言词犀利,见解卓越,如《读孟尝君传》短短24字却否定了历朝的观点实属千秋传诵之名篇。8、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次肆,苏洵很有说服力。 艺术风格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 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 9、“三苏”之中文学成最高的就是苏轼。苏轼对苏轼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 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10、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创韩愈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