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人之一世,草之一秋。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2.诗歌意象 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 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3.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简单来说: 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向构成意境。 然后举个例子……可看可不看~! 《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了意境。 现在应该懂了吧~ 4.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一、内涵不同。 1、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2、意境 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1、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 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2、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同样如**《沁园春·长沙》,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三、获得不同。 1、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 2、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 (汉语词汇)。 5.含有意象和意境的古诗词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写诗如做 梦,析诗如解梦 写诗要借助意象 赏析古诗要借助诗中的意象 意象=意+象 意:表达情感 象:诗中的山川草木、人物等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翠绿的竹林外,几枝桃花摇曳生姿。鸭儿 在回暖的江水中嬉戏。(春天的无限生机)的整体画面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起头看见 了南山。(多么惬意自由自的田园生活啊!) 表达了诗人田园生活的闲适心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呢? 前两句的意象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田 野)子规(杜鹃乌)…… 草木葱郁的水色天光辉映的声声啼叫的如 烟似雾的意境:多么美的乡村四月啊!草木葱郁的山原,白茫茫的河水和稻田,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 再来看后两句:四月乡村人忙碌,刚忙完采桑喂蚕,又在水田插起了秧。繁忙紧张又从容的四月乡村之人!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太多了,在此抛砖引玉,供参考。 6.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 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