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小孩玩雪的诗句有关小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子弄冰》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扩展资料 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冰嬉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 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赤于天命间(1616-1626) 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大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又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 此时,努军已远行数百里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 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 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 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 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 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1600人以上。 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当时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 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 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 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 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行,经久不衰,《冰嬉图》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嬉。 2.描写儿童打雪仗的古诗词打雪仗冬天到来了,寒风吹过,脸上如刀割一般,冬天的小精灵——雪也从天上跳着美丽的舞蹈,来到了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他们早已将房顶,树木,草地,公路当作了舞台,争先恐后的前往表演.最快乐的当然还数我们这些孩子.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山上的一片空地处打雪仗,我们先分成了两队,然后去准备“弹药”,我的工作是专门看有没有同学在制造伪劣“弹药”(往雪球里掺石头或杂草),以免发生危险.5分钟后,我们开战了,我带领一支娘子军“敢死队”去吸引“敌方”的注意力,而大部队悄悄绕道敌人后方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果然,正如我们所料,“敌军”全部中计了,把全部的兵力调向前方来与我们“敢死队”对抗,后方“老巢”却空无一人,我们很快就得手了,这下,敌军可失去了一大片领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们个个都浴雪奋战,英勇无比.就在战争快结束时,我一不小心,“砰”的一声,一个雪球在我脸上降落了,我立刻脸上全是雪,活像一个白胡子的小老头.冬天,你是充满无穷乐趣的季节,是充满孩童笑声的季节.玩雪早晨,爸爸起床推开窗户,只听见一声惊叫:“哇!好美的冰天雪地呀!”我一听高兴极了,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便和爸爸妈妈下了楼,一边走还一边兴奋地喊:“打雪仗喽!玩雪去喽!”一场激烈的战争开始了.我和爸爸把汽车上、树叶上、桥拦杆上和地上的雪都做成雪球,由妈妈当裁判,开始打雪仗.一时间,只见雪球满天飞舞,笑声也满天飞舞,我边追边打,爸爸则边逃边还击,我高兴地唱道:“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时爸爸一个雪球飞了过来,我飞快地还击.一不小心,爸爸的雪球打到我的脚上,我一气之下把一个雪球飞进爸爸的脖子里,爸爸一边跑一边直叫唤:“冷死我了!好冷啊!”我高呼:“噢,胜利了、胜利了!”妈妈开心地笑了!我和爸爸打打闹闹,路上的行人看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打架.一直打到阿姨家楼下,爸爸的脖子都湿了.我和爸爸开始堆雪人.妹妹在楼上看到觉得很好玩,于是,她也下来跟我们一起堆雪人.雪人的鼻子和手是用树枝做的,眼睛和嘴巴是用鞭炮纸做的,完成以后,我和妹妹一块儿看见小雪人在对着我俩甜滋滋地笑呢!时间过得真快呀!一会儿功夫,就该吃午饭了.我对爸爸说:“以后每次下雪都打雪仗、堆雪人,好吗?”爸爸说:“好的!”打雪仗一天早晨,天刚刚亮,窗外就飘起了雪花.这说明冬天来了. 我揉了揉眼睛,看了看窗外“呀!下雪了!”我惊喜地叫道.弟弟被我的叫声惊醒了.弟弟坐起来打了个喷嚏,对我说道:“怎么了呀?”我用手指了指窗外.弟弟的眼睛不情愿地膘了一下,便倒了下去.忽然,弟弟又飞快的坐起来看着窗外,说:“哥,下雪了!”我点了点头.我对弟弟说:“那就是说……”我刚说到一半时弟弟就已经跑了出去,我万般无奈之下也跟着他跑了出来. 刚来到园子里,我就看见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中慢悠悠地飘了下来,这些晶莹的小精灵好像没有任何急事,总在天空中轻舞,而不像我们一样总是急冲冲地.我陶醉在这大自然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浑然忘我……弟弟是个急性子,看着我在欣赏雪,便耐不住性子了,干脆直接做了个雪球向我扔来.“啪!”我被雪球惊醒了.我看了一下弟弟,他正在一边偷笑呢!我心里想:哼!打我!看看我的厉害!我也做了个大大的雪球向他扔去.弟弟看见我向他扔雪球便敏捷地躲在树的后面.“啪!”我以为打中了,可是没想到打在了树上.弟弟做了个鬼脸,说:“打不着,打不着,哈哈!”于是,我向弟弟狂扔雪球.“啪!啪!啪!”可是弟弟却像打老鼠机里的老鼠一样,从东边探出头来看见你向他扔雪球时就赶紧缩回去,一会儿又从西边探出来,西边探出头来又看见你向他扔雪球时又缩回去从东边探出来.根本打不着.我累得精疲力尽,弟弟却在一边哈哈大笑.我想:武取不行就智取.我便拿了两个雪球,一只手拿一个雪球,我用右手上的雪球向弟弟扔去,弟弟见状马上缩了回去从左边探出头来.好机会!我马上把左上的雪球扔了过去.啪的一声又响起了.“哈哈!我打中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弟弟拍了拍脸上的雪,嘟起了小嘴说:“哼!再来!”于是我们便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比赛. 玩呀玩,直到大人们叫我们吃饭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武器”(雪球),回到家中开始吃饭.之后,每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时,我总会禁不住大笑起来.打雪仗今天,下起了大雪,外面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大地好像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外衣.我迫不及待地跑下楼去看雪.地上的雪又白又平,都不忍心踩上去,但又想踩上去试一试是什么感觉.于是我小心地走上雪地,脚底下 “咯吱咯吱”直响,我还用脚在雪地上写了几个字呢,直好玩.我不由自主地伸出一只手接住了一片雪花,呀!它有六个角,结白无暇,宁静而纯洁,好像与世无争似的,很快融化成水.雪越下越大,院子里早已铺满厚厚的雪,我心里非常兴奋,便打电话邀请张兵、胡郁文中午12点到院子里打雪仗. 等大家都到齐后,我们先准备好雪块和雪球,然后就开始游戏了.只见胡郁文对张兵诡秘的一笑,张兵好像明白了她的意思,便拿起雪球,两人一起朝我扔了过来,幸。 3.描写儿童玩雪的古诗句像雪花一样开放 越冷开得越欢 雪下得越大 玩雪的孩子们越多 像一个个动词一样活跃 从东到西 从北到南 从天上到人间 踩雪的棉鞋湿透了,不冷 攥雪的小手冻红了,不寒 雪地里释放的顽皮 化开大人们的笑脸 母亲呼唤回家的声音 在雪地里回旋着温暖 雪地是孩子们撒欢的乐园 雪地是童心停泊的港湾 4.描写孩子玩雪的诗句1、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雪望 【作者】洪升 【朝代】清 【原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解析】 这首冬雪,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 “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 3、雪梅·其一 【作者】卢梅坡 【朝代】宋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4、咏雪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5.有关小孩玩雪的诗句有关小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扩展资料 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冰嬉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 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赤于天命间(1616-1626) 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大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又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 此时,努军已远行数百里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 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 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 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 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 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1600人以上。 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 当时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 形制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 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 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 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 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行,经久不衰,《冰嬉图》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嬉。 6.形容小孩子在雪地里玩雪的古诗词有哪些形容小孩子在雪地里玩雪的古诗词有: 《夜雪》、《雪望》、《雪梅》、《咏雪》、《观猎》、《蒹葭》、《龙门镇》、《铁量峡》、《次硖石》、《塞下曲》、《北风行》、《送人从军》、《问刘十九》等。 扩展资料: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夜雪》。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2、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咏雪》 出自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咏雪》。 原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 微微的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雪落入竹帘的缝隙。她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而台阶上凝积着如花美丽。我无法看到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发白,但那只是空荡的树枝而已。伤心泪下,此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而,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3、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 出自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雪梅》。 原文: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观猎》。 原文: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 风势猛烈听到角弓作响声彻天地,眼前只见将军英勇正在渭城打猎。青草枯黄使得老鹰目光更为锐利;冰雪融化发觉战马奔驰格外轻快。转眼之间已经路过了那新丰酒市,不久之后又骑着马儿回归细柳营。回头远眺将军曾射下雕鸟的地方,傍晚时分那千里的白云连接平地。 5、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北风行》 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诗《北风行》。 原文: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她到长城打仗的丈夫回来,长城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啊。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7.描写儿童玩雪的古诗词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 2、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雪望》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梅》 4、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 5、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咏雪》 6、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咏雪》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 8、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观猎》 10、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咏雪》 11、石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 ——《龙门镇》 12、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铁堂峡》 13、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 ——《次硖石》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15、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北风行》 16、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送人从军》 17、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18、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赠崔立之》 19、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辛卯年雪》 2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望余雪》 2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冬日归旧山》 22、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子夜四时歌》 2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学刘公干体》 24、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前出塞·其七》 25、雪霜贸贸,荠麦之茂。——《琴曲歌辞·猗兰操》 2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 27、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咏雪》 2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野望》 29、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和田国博喜雪》 30、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饮马长城窟行》 31、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雪梅》 3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3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阁夜》 34、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 ——《早春雪中闻莺》 35、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3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三》 37、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天净沙·冬》 38、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丽人行》 39、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二首·其一》 40、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 41、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瘦马行》 4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4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悼李花》 4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4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古从军行》 46、草肥蕃马健,雪重拂庐乾。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47、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8、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李花二首》 49、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雪后雨作》 50、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联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