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海子的诗歌分析

1.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解析

初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自然地想起日本良宽禅师的一首诗:“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当一个人不为物拘,心灵自由,并且对自己所拥有的怀有知足感恩的心情,那么他永远都是快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更是给人一种欢欣明朗的感觉,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一首欢快明亮的赞美幸福生活的诗. 有别于舒婷、梁小斌等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海子认为:“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实体就是主体,是主体沉默的核心.”(《河流》原序)诗中既没有繁复的意象群落,也没有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诗人以率真、平实的语言,表现了生命的幸福与痛苦.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怎样才是幸福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枞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俄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粮食、蔬菜:是现实的物质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理想、精神的寄寓,诗人心目中的幸福是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在未来幸福中,诗人不只顾着自己,他要将这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直至“每一个人”.他知道“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唱的源泉”(《太阳短头篇》代后记).诗人的“幸福”给山川河流也晕染上温暖的色调.紧接着,诗中连用三句“愿你……”,给“陌生人”献上真挚美好的祝福.明快的节奏,增强了情绪的渲染力. 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们感受了诗中潜在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回顾海子的创作生涯,诗人最初试图构建最完美的理想境域,因无力调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他单单进入诗歌的幻象之中.不久,他发现困难重重,爱诗如命的他不得不对理想作出退让——最悲壮的大退让:“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重建家园》)“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中的“陌生人”是别人,也是作者人格分离后的另一个陌生的“我”;“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幸福”已贮满痛苦和坚忍的泪水!即便此时,诗人心底还有一个固执的声音“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水面下沉默的冰山,使人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只有绝对的永恒,才可能解除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单纯、敏感而又有些急躁的诗人陷人了困惑. 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海子指出“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好诗应是“自然的、真实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言直白,淡化意象,体现了新生代诗歌的审美取向:疏离朦胧诗的崇高美,强化个体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强化平民意识,淡化英雄意识.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为了表现“我”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内部感受,用了许多意象(矿灯、路基、古莲等),这些意象层层深入,表现了“十年浩劫”中的一代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平白如话,直截了当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愿望.“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 像一颗流星,海子从当代诗坛闪过.海子的诗从默默无闻到新近选人课本,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2.海子的这首诗怎样赏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卒于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已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这些,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子的诗》的封面,卧轨自杀四字是我的补充,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含糊一个诗人的死。

当然,你也不要作太多的关注,这样会膨胀你的窥私欲,你会从他的诗里琢磨他自杀的倾向,这样你就歪曲了海子,歪曲了海子的诗。 比如这首《主人》,你从中是找不到一个卧轨自杀者的冷酷绝望的,写得平和疏淡,浑然静穆。

读罢第一让我想起了陶渊明,“我在月光下/走过小河流”、“我在向阳坡/栽下两行竹”,陶诗我们大概都读过一些,上面这两句像不像《饮酒》或《归园田居》的现代版?语言面貌极其相似,闲适自足的精神极其相似;月光、小河流、向阳坡、两行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东篱、南山、虚室、炊烟,形象朴素,意蕴丰厚,就好象国画中的点染,三两下子,味就全出来了,可见这艺术的神韵也是一样的。 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陶渊明诗中的“我”是懒得去管别人的,锄我的草,采我的菊,喝我的酒,吟我的诗,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首诗则写到了“你”,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对“你”的关切,因为这个,又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又一想,这样的联想是草率的,《断章》中的“我”是若隐若现的,看风景的人、别人是不是“我”的含蓄表达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这首诗既可以看成是看似缥缈实际深切的情感体验,也可以看成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即兴的哲理的思考。

《主人》则不同了,“我”是明晰的,认真的,负有责任的,善意而又执着地关注着你。“我”“你”之间可能互不熟识,素未谋面,但有着最朴素的缘分,绝不是偶然站到一起的两张多米诺骨牌。

“最朴素的缘分”是个笨拙别扭的表述,我避免不了这个笨拙别扭,凡是遇到像陶渊明所说的“真意”之类的东西,说起来都有些麻烦,估计这不只是拙劣如我者的个人感受。 好在,诗一旦出版印行,就不是他海子的了。

海子师兄有句有名的大实话,“您的菜齐了”,那我就吃吧。 “你在渔市里/寻找下弦月”。

“你”是个卖鱼的,这当然是最大的可能,诗的意象永远不能拒绝最大的可能,但也不能满足于最大的可能。这里几乎每一个词都值玩味——其它地方也是这样。

为什么选定渔市,象征世俗社会?一条鱼可能是鲜活的,但在渔市里,是只能闻到鱼臭的,“你”可能是一条新鲜的鱼,但你已身陷渔市,所以你寻找能证明自己的月亮,而月亮,已缺损,下弦月,残缺的月,曾经的而不是未来的满月,因此你只能寻找而无法期待,每个人只有一个轮回,下一个满月已经属于别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你”的悲剧不仅在于失去圆月——这是生而为人的共同命运,还在于置身渔市,鱼成了商品,可以按斤论两地计算价值,而实际上,鱼应该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它的使命是弥补圆月缺损引起的遗憾。因此,置身渔市望月,只能更加增添失落感。

“我”在月光下,走过小河流,河里的鱼是完整的快乐的,“我”似乎成了游于鱼梁之上的庄子,而在月光下,不必为鱼我之辨去烦扰分心,得意忘言,只消默默走过。 “你在婚礼上/使用红筷子”,在第二节中,“你”是处于和第一节中迥乎不同的境况之中的,渔市寻月的“你”失落,婚礼上的“你”该是得意的。

可是,婚礼上的“你”要比渔市上的“你”在悲剧意义上有更纵深的延续,在渔市里,鱼引起过你的思索,但又被赋予了浓厚的商业的价值,以致“你”走不出渔市。在婚礼上,竹子被制成筷子,漆上红漆,成为世俗的一个表述符号,“你”对竹子已经很漠然,甚至你没有意识到筷子是竹子做的,是由萧散简淡的竹子做的。

“我”在向阳坡,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怀着对太阳的感激之心——这是海子在很多诗中表达过的,这里只是没有得到强化而已——栽下两行竹,“我”与竹子的距离要比与鱼的距离更近,而你正相反。在向阳坡栽竹,这里应该成为一个隐喻,越是心怀感激,越是应该像竹子一样去追求庄严的生命存在方式。

显然,“你”“我”之间最朴素的缘分的维系物就是鱼和竹子,这两个维系物是表面的,必须要被否定,缘分本来就是要否定一切维系物的东西:时间、地点、血统……如果不完成这一否定,这缘分就是浮云,是近真的假像。同是鱼,同是竹子,在你我那里有着相去千里的境遇,距离之远甚至可以视之为有着本质属性的区别,只不过有相同的书写符号而已。

这一否定之后,“你”“我”的朴素的缘分——这是本诗诗质的闪光——就显现出来了,“你”“我”在某个时刻打开窗子,都用自以为握着自由的决定权的主人的手,却发现,“你”“我”面对面,转过身去即是背靠背,并不朝着同一方向。 那么,谁是主人?且看最后一节,“你的黑夜/主人美丽//我的白天/客人笨拙”。

3.海子的诗赏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赏析】

这首诗以明朗清新的语言,唱出了诗人的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虚构了诗人理想中的“幸福的人”的生活图景:既有诗人向往的平凡生活的内容(关心粮食和蔬菜),又保持了自由、闲散的生活风格(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更关键地在于它的清静与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幸福是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属于未来,属于幻想。第二、三节由描绘景象转为抒发情感,诗人由已及人,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尤其诗歌第三节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全诗中起着总括的作用,博爱之情溢于言外。然而诗歌至此,情感突然发生逆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的幸福与诗人无关,显示出诗人矛盾心理状态: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和其光,同其尘”,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一个“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他终于还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暖花开”的祝愿只是诗人临行的赠品。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邹建军《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总结海子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可谓海子的天才创造,不仅意象开阔深远,而且韵味无穷。诗歌平白如话,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4.海子的诗歌赏析

春天,十个海子(解读)收藏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点-4点干国祥解读: 有两种预言家。

一种预言家既预言世界的湮灭与复苏,也预言自己的坎坷与结局,他知道自己同样无法逃脱命运之神的追赶和打击。另一种预言家只是在无意识中说出神秘的语言,他自己并不是谜语的解释者。

但他们可能同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自己也同样会死亡于对时代命运的宣告中。但他们毕竟是不同的类型,前者如海子,如食指,后者,如马加爵。

预言家,就是在深夜里道破命运,或者说存在之神秘,世界之奥秘的人。在有些神话中,这会成为一种“天谴”,因为凡人怎么可以道破神才能拥有的奥秘呢?所以理解自己命运的预言家,或者需要像俄底浦斯一样,在了解了命运真相之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在大地上流浪。

或者,他可以学习孔子,在颠沛流离中,勉励自己“不容何病(既然我努力修正着自己,那么我不被世界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再或者,他还可以像耶稣,不断地到山上与自己的天父交谈,以皈依一个更伟大的神秘来获得心的宁静。

否则,预言家就只能像荷尔德林一样,他的精神因为偷窥到神的秘密,而被照瞎了眼睛(理智)。 除非你混混沌沌地生活于蒙昧之中,否则,觉察到自己沉重而骄傲命运的人子,总是不堪承受这生存。

心灵敏感到过敏,这是诗人最大的幸运,也是诗人最大的不幸。和同属精神过敏的某类神经病人所不同的是,诗人是通过诗歌来得以宣泄,来得以传达自己偶然中窥到的神秘。

这首诗,是海子是在宣告自己的命运。他宣告自己是预言家,是重新成为神圣祭司的诗人。

但他同时宣告,成为被世界所接受的预言家或诗人的,只能是复活的海子,是诗歌中的海子;而写诗的这个海子,他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沉没在冬天中,沉没在生活的琐碎和平凡中。 所以,在春天中复活的海子,和正在冬天中慢慢死去的海子,就成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祭司和预言家的海子复活,成为王者,用词语发出怒吼,人们围绕在他词语的火焰周围舞蹈,歌唱,他的语词扯乱人们的头发,左右人们的思想,把人们的存在活生生地劈开,让人们在平庸的生活中觉醒,醒来,感觉到疼痛,感觉到存在。这是春天,未来的春天。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到那时候,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所有诗歌获得了认同,获得了歌唱,化为人们的歌声。在未来的光明景色中,人们会回顾海子此刻的野蛮和悲伤,人们会惋惜、诧异于海子在这个冬天(虽然写作的时间是春天)的处境。

“嘲笑”,谁嘲笑谁?谁在嘲笑?谁在何时嘲笑?其实这是一种预言家的自嘲,你明明看到了一切,但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像个凡人一样生活。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你是神之子啊,你又为什么没有神力,让自己不必这么长久地沉睡?这个问题,真是一个永恒的预言家的命运难题。

当孔子困于陈蔡的时候,子路和子贡,就这样责问过、嘲笑过孔子。而当耶稣在传道的时候,也一样经历过类似的尴尬,一样被追随者责问与嘲笑。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这就是预言家的真正命运:他必须黎明之际死去。所以鲁迅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海子相信,他的诗歌,将会在未来复活,成为人们的神圣歌唱。但是,他也知道,没有一个预言家,能够在光明之后还活着,还能写出诗歌。

这也许是神秘之中的最神秘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海子的另一面:他看到了春天,他想到了真正的春天来到之后,自己这一个预言着春天的“黑夜的孩子”,自己又将如何? 是的,他已经不能像人们一样笑着歌唱,他也不习惯于被人们抬着真身或者雕像,在大街上狂欢。他最本真的生命,就存在于这一刻,这在黑暗中预言光明的时刻,这在荒凉中播下光明种子的时刻。

所以,春天真正来临之际,永远会有一个真实的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会依然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而不能自拔。他虽然宣告了光明,宣告了胜利,但是他的血液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一种来自大地,来自乡村,来自黑暗的声音。

他是如此热爱光明和神圣,可是,当光明来临之际,他又将发现,自己也同样如此热爱着黑暗,热爱着荒凉: 那里的谷物高高。

5.【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和意境如题

大海指自己的理想,春暖花开,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祝福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

6.海子《秋》的赏析

很短的一首诗,只有53个字。

依次写了三个内容:一二句写鹰;三句写王;四五六句写秋天的收获,也可以说是议论、感慨或抒情。从这三个内容来看,海子的诗有极大的跳跃性;思考这三个内容,很难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

诗中说“王在写诗”,可见“王”是一个诗人。诗是文学中最纯粹、最高雅、最动情的艺术,诗是文学之王,。

以此推得,对搞文学的人来说,诗人也可以被视作“王”的。海子对自己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诗也自视甚高。

海子诗中的意象有突兀、神秘的特点,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鹰”和“王”都是如此。

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的意象。在这短短的诗中,“秋天深了”就出现了三次,但我们并不感到重复累赘。

这不仅是因为三个“秋天深了”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因为三个“秋天深了”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秋天深了”是指大自然的秋天;第二个,“秋天深了”是指“王”写诗的那个秋天,隐含着诗人已经在写作上有了一定的收获;第三个“秋天深了”是指作者所处的那个残酷的现实,隐含着秋天的肃杀和无情。

大自然的秋天是鹰的秋天,预示着有丰硕的收获;诗人的秋天里,诗人还在奋斗着,收获着;现实的秋天是最让人伤感的,“失的失了,得的未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是所有秋天的共同特点。

作者一再强调诉说“秋天深了”是说,深秋本来是一个已经收获了的季节,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收获,只有一片肃杀荒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因秋天所感到的逼迫感和失落感。

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孤傲、寂寞、神秘的特点,这是诗人特有气质的反映。“秋天深了”作为景物描写,渲染了诗中的悲剧气氛。

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扩展资料: 海子创作风格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

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

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

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

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7.海子《感动》赏析,两百字的.

请耐心等待回答:在风格上这首《感动》属于海子早期作品,意象具有强烈的梦想色彩.这首诗最吸引我们的是它的整体的有机统一性,从词语、节奏到阅读完成后获得的一种似有似无的愉悦感.由此出发才能寻求意义和探讨美感.我从一个新浪博客里面找到这么一段话:《感动》毫无疑问,海子是大自然伟大的歌手.海子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海子的心灵创造出的诗歌已成为大自然一部分.早晨是一只花鹿,它在诗人的额头上要踩出梅花,踩出野花.这奇异的想象力闪烁着自然的光辉.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具有遇见神秘事物的心灵,并有把这神秘的事物还原为语言的能力,海子拥有了这两种力量,所以成就了他的诗歌事业.野花是海子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它和土地、麦子、田野、流水等万事万物一起构成海子波澜壮阔的诗意的世界.“野花烧在你脸上/把你烧伤”,野花的美有着惊悸的激情,它的芬芳是跳跃的灵性的.《感动》一诗流动着电流般活跃的灵魂,读来让人愉悦,让人看见内心的幸福.诗人的书写让这个早晨浪漫肆意地盛开来,世界才这么美好!上面这段文字确切的说不是赏析而是阅读体验,当我们深入诗歌的内部未完,待续……。

8.“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诗评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自从我在一些论坛里转贴了刘大生先生的一个帖子《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不少。尽管在“推荐人语”里我一再申明,只是针对目前诗坛存在的一些现象的,并不表示对海子其人其诗的全面评价,但愤愤不平者依然不少。

可惜,那些跟帖里大多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与空洞的表态,较少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 倒是个别人的提醒打动了我,他们说“既然你没有读过海子的诗?为什么要转这种缺乏起码判断力的帖子?”。

首先,我并不认为刘先生说的全无道理,我们应该允许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即使我完全不同意刘先生的看法,只要他的观点新奇有趣、与众不同,我可能也会转他的帖子的。

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声音。 其次,海子的诗此前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读过。

我喜欢逛书店,海子的诗我是翻过几次的,一些评论他的文章我也是看过的,但都没有引起我对他太大的兴趣。对于一些人称他为“天才”、“大诗人”,甚至对他的自杀也推崇备至,我颇不以为然。

这也是我推荐刘大生的帖子的另一个原因,我希望破破这种盲目炒作的气氛。 这几天我抽空从网上读了不少海子的诗作,也认真研究了一些人对他的评价。

我本不想在海子身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我觉得有点可惜。但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还是打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一篇他的代表作来分析一下,写一篇短文,作为对那些支持我和反对我的诗友的回答。

找哪一首呢?他的长诗是不能找的了,不但读起来挺费神,评起来也不是一、两千字的短文所能做到的。除非是那些空对空的议论。

还是找首短诗吧,而且还必须是公认的代表作。如果我找一首他写得并不怎么好的诗批评一番,显得不怎么公道。

于是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不仅是海子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首诗,而且听说还收进了中学课本,意味着得到了较多的公认。

因此说它代表了海子的诗歌水平应该不为过分吧?在我自己读过的海子的诗歌中,我也以为是最好的一首。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这几句诗表达了海子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语言平易、朴实,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只是为什么要“从明天起”呢?我的理解与刘大生先生不同,我以为之所以要从“明天”起,就意味着诗人对“昨天”和“今天”是不满意的,他的感觉是不幸福的。

因此他才希望“从明天开始,作一个幸福的人”。 诗人生前的朋友告诉我们,海子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生活贫困,不会自理,“连自行车也不会骑”,几次恋爱都不成功。

因此他完全有理由感到不幸福。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使他向精神世界逃逸,诗歌成了他唯一的避难所,海子实际上是一个活在虚幻世界的人。

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海子,很多诗人都是这样的。比如美国十九世纪的大诗人狄金森,一生足不出户、终老独身,现实生活也不幸福,却给世界留下了上千首佳作。

这样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的。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一句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人是否真的想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虚幻的精神世界回归世俗的现实生活呢?其实不是。你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诗人心目中的世俗生活与当时他周围的实际生活有多大的差别呀!在诗人的潜意识里,他想要的“幸福”生活实际上是一种与众不同、离群索居的隐士生活。

这使我想起了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不过梭罗的隐居更多的是反抗,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海子的“隐居”仍然是逃避,难免有些消极。 第二节诗又回到了世俗的话题,表现了诗人希望恢复往日的亲情,但“幸福”只是“闪电”,说明诗人也意识到,那种想象的幸福其实也是短暂的。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一段是受到许多人交口称赞的地方,认为表现了诗人的“博爱”胸怀,但如果结合下一句来看“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意思就不同了。请注意诗人的用词:“尘世”、“只愿”。

言下之意,让你们去享受“尘世”的幸福吧,我还是“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点遗世独立、孤高自持的味道。一方面对“陌生人”表达真诚的祝愿,一方面又不愿与他们为伍,你看海子有多么矛盾! 平心而论,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

语言平易、朴实;意象单纯、明净;内涵也比较丰富。但思想却是矛盾的、复杂的。

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众人混同的清高。海子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缠着他,毒蛇似地咬噬着他,使他难以摆脱。写这。

9.【海子的《村庄》怎样赏析,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我很喜欢海子的诗,所以希望拿自己的粗浅理解与楼主探讨.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海子在生命观念上的一种无法开释的矛盾.一方面留恋“世俗”的、“物质”的、“短暂”的“村庄”;另一方面向往“高蹈”的、“精神”的、“永恒”的形而上世界(我暂时找不出比形而上世界更合适的词).村庄是“五谷丰盛”的,黄昏的村庄值得珍惜,雨水的村庄值得珍惜.这些恰如诗人无法摆脱的生命胎记,使他感到满足,感到安全,感到感动.但是在五谷丰盛的村庄里,“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则可以看出诗人无比固执的形而上观念.在肥美的村庄里,甘愿饿死,因为他认为此岸世界总会对应着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但彼岸世界在什么地方呢?这种寻觅中的迷惘造成了海子永恒的悲伤.所以这首诗是在写悲伤,是在写对现实的美与彼岸的美都无法割舍的悲伤.其实这一主题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或以梦为马》等诗歌中都有体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