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西湖的常见诗句

1.关于西湖的诗文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

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

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文苑随笔】诗西湖(中) 西湖如诗,西湖如画,西湖山水是一首首一幅幅写不尽做不完吟不够看不厌的诗书与画卷;西湖似镜,西湖似鉴,西湖碧波是映照云影映照史痕映照忠奸映照悲欢的菱花镜和青铜鉴——题记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西湖时总有许多比喻,其中,我最喜欢第一次把西湖比做西子的东坡诗和第一个把西湖喻为镜子的乐天句。前者是“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者是“排比管弦引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上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此后,还有很多诗人袭用了白居易的比喻。如宋人洪钟的“玻璃千顷碧潭平,风度荷香远更清,遥想西湖好风景,采莲人在镜中行”;如金代任询的“西湖环武林,澄澄大圆镜,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还有金潞的“保叔浮图高插天,碧云流影下晴川,六桥万柳千桃树,镜里分明锦障悬”。

这几首诗,比喻虽然相似,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心态,都在诗的意境上较之白居易有所辟径——你看那任询的“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恰似一幅西湖全景的长卷。而金潞的视角则是由南向北眺望,亭亭保叔和苏堤桃柳都倒映湖中,用“碧云流影”和“锦障”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色彩,而且闪耀的光线描绘出西湖山水的质感、动感和立体感。

诗言志。西湖这面“宝镜”到了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的手中,便有了气吞云梦之势,不同凡响:西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周遭红碧——在这里,西湖仍是一面宝镜,却被突如其来的西风斜雨收藏起来,于是湖中再无云影山痕人踪,只有雨打荷叶点点滴滴声声,真是匠心独具,韵味无穷。

诗人们常把西湖比喻成为明镜,就中大致不外两路招数:其一,直截了当,以镜设喻取譬,着力渲染,重在形象;其二,拐弯抹角,不落言筌,亟盼读者琢磨觉悟,重在意象。而将这“形象”中和“意象”里的“镜西湖”恰到好处地重叠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双面宝镜”的文学巨匠当属浙籍现代诗人艾青以及他的名作《西湖》。

这首《西湖》诗,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一共才有十四行八十八字,最生动的莫过于开篇的四行二十五字——提纲携领,妙趣横生:“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一个完整的圆形,被分成了三片”。 这诗果然“形象”。

西湖北有葛岭南有吴山,站在这两个距湖边最近的制高点上可以鸟瞰西子全貌,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偌大的西湖并不“完整”:白堤把西湖南北隔断,苏堤把西湖东西分开,于是便有了西湖、北西湖、里西湖——月宫里的宝镜,掉到这里真就摔成了三片:本是天堂的不幸,却是人间的大幸。是日,嫦娥要在《榕树下》注册网名,我想了想说:就用艾青老师的曲笔吧,叫“三片月牙”。

这诗确有“意象”。西湖的美丽除了自然的秀美,还有许多人文的瑰丽,而在这后一种美丽中最动人最惊心的莫过于凄美,或者说是阴柔美、残缺美、悲剧美。

譬如岳飞和于谦的千古奇怨,譬如圆泽和李源的三生石叹,譬如白娘子和苏小小的情殇,譬如白居易和苏东坡的遗憾,譬如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譬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塌》,都是西湖边上的一片片碎镜子:既把无情的人性映照的清清楚楚,也将有爱的人心划割的淋淋漓漓——实在佩服艾青老师的玄机和伏笔。 西湖在我心中,曾经波平如镜,曾经圆满朗润,后来这面“镜子”一不小心从孤山上掉下来给摔碎了,而且每一瓣碎片都尖锐锋利,裹在心肌渐渐愈合的伤口里绝不能去碰,否则疼痛难忍。

其实破镜很难重圆,总觉得拼接不如收藏,哪怕就像艾青诗中说道的那样:“人们用金边镶裹,裂缝似漆泥胶成,敷上翡翠、涂上赤金,恢复它的原形”。 诚然,西湖是用白堤和苏堤粘补的“碎镜子”。

然而,“心镜”一旦碎了,就很难找到好用而无痕的粘合剂。那么,用横三竖四贴上胶布的镜子去照什么东西都是分裂丑陋的,还不如捡一块破碎的镜片呢。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格外珍惜那面很明亮却也很脆弱的“镜子”,千万不要把她丢失了或者打碎了,同时也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让它把我们生命中的每一轮太阳和月亮都映照的真真切切,干干净净。一如艾青诗云:“晴。

2.求一些有关西湖的诗句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六和塔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我即兴写了一首诗:“小雨淡雾景朦胧,游船轻入西湖中。

碧波方圆五公里, 满湖诗句惹秋风。 ”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

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的这首七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 “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 杭州楼外楼菜馆 “西湖醋鱼何时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馐里鲜,他日腰缠三万贯,看舞越姬学醉仙。

” 孟浩然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诗: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恩波桥诗》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

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直过子陵滩”的诗句。 飞来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苏东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称道龙井的山泉。

广东籍革命老前辈**元帅的一首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宋代杨万里的那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动人的诗句,真可谓西湖咏荷诗中的千古绝唱了! 古时的白乐天守杭时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句。 古人又把荷花比作光彩照人的美女,称之:“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宋郑清之有诗 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足可见其对西湖的眷恋之情。

唐朝诗人张á的《孤山诗》,由于诗中有“断桥荒藓涩,空 院落花深”等诗句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淮于今判伪真];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处处回头尽堪恋, 就中难别是湖边”。公元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任期满后,离 别杭州时在西湖边写下这样的诗句。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 诗人苏东坡常品茗吟诗于此,曾有“人言山 佳水亦佳,下有万苦蛟龙潭”的诗句赞美。 诗人白居易曾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 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句。 白居易的诗句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游船如梭烟里行,垂柳远堤脚步轻。 春未到来人先闹,只等桃花放暖晴。

2、宋都往事可追忆,最堪感慨诗句里。而今忽然九百年,湖水仍似旧时平。

3、环湖笙灯不夜景,暮色西子更奢淫。自古英雄甘迷醉,帝王焉鼓向北心。

5、苍穹如海高楼低,华灯十里绕湖碧。 湖中不见小瀛洲,寒风吹颈略凄迷。

6、车马流光人匆忙,庄严保俶观衰替。美景只是虚幻象,谁于苦海攒欢喜。

3.关于西湖的诗文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

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

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文苑随笔】诗西湖(中) 西湖如诗,西湖如画,西湖山水是一首首一幅幅写不尽做不完吟不够看不厌的诗书与画卷;西湖似镜,西湖似鉴,西湖碧波是映照云影映照史痕映照忠奸映照悲欢的菱花镜和青铜鉴——题记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西湖时总有许多比喻,其中,我最喜欢第一次把西湖比做西子的东坡诗和第一个把西湖喻为镜子的乐天句。前者是“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者是“排比管弦引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上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此后,还有很多诗人袭用了白居易的比喻。如宋人洪钟的“玻璃千顷碧潭平,风度荷香远更清,遥想西湖好风景,采莲人在镜中行”;如金代任询的“西湖环武林,澄澄大圆镜,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还有金潞的“保叔浮图高插天,碧云流影下晴川,六桥万柳千桃树,镜里分明锦障悬”。

这几首诗,比喻虽然相似,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心态,都在诗的意境上较之白居易有所辟径——你看那任询的“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恰似一幅西湖全景的长卷。而金潞的视角则是由南向北眺望,亭亭保叔和苏堤桃柳都倒映湖中,用“碧云流影”和“锦障”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色彩,而且闪耀的光线描绘出西湖山水的质感、动感和立体感。

诗言志。西湖这面“宝镜”到了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的手中,便有了气吞云梦之势,不同凡响:西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周遭红碧——在这里,西湖仍是一面宝镜,却被突如其来的西风斜雨收藏起来,于是湖中再无云影山痕人踪,只有雨打荷叶点点滴滴声声,真是匠心独具,韵味无穷。

诗人们常把西湖比喻成为明镜,就中大致不外两路招数:其一,直截了当,以镜设喻取譬,着力渲染,重在形象;其二,拐弯抹角,不落言筌,亟盼读者琢磨觉悟,重在意象。而将这“形象”中和“意象”里的“镜西湖”恰到好处地重叠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双面宝镜”的文学巨匠当属浙籍现代诗人艾青以及他的名作《西湖》。

这首《西湖》诗,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一共才有十四行八十八字,最生动的莫过于开篇的四行二十五字——提纲携领,妙趣横生:“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一个完整的圆形,被分成了三片”。 这诗果然“形象”。

西湖北有葛岭南有吴山,站在这两个距湖边最近的制高点上可以鸟瞰西子全貌,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偌大的西湖并不“完整”:白堤把西湖南北隔断,苏堤把西湖东西分开,于是便有了西湖、北西湖、里西湖——月宫里的宝镜,掉到这里真就摔成了三片:本是天堂的不幸,却是人间的大幸。是日,嫦娥要在《榕树下》注册网名,我想了想说:就用艾青老师的曲笔吧,叫“三片月牙”。

这诗确有“意象”。西湖的美丽除了自然的秀美,还有许多人文的瑰丽,而在这后一种美丽中最动人最惊心的莫过于凄美,或者说是阴柔美、残缺美、悲剧美。

譬如岳飞和于谦的千古奇怨,譬如圆泽和李源的三生石叹,譬如白娘子和苏小小的情殇,譬如白居易和苏东坡的遗憾,譬如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譬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塌》,都是西湖边上的一片片碎镜子:既把无情的人性映照的清清楚楚,也将有爱的人心划割的淋淋漓漓——实在佩服艾青老师的玄机和伏笔。 西湖在我心中,曾经波平如镜,曾经圆满朗润,后来这面“镜子”一不小心从孤山上掉下来给摔碎了,而且每一瓣碎片都尖锐锋利,裹在心肌渐渐愈合的伤口里绝不能去碰,否则疼痛难忍。

其实破镜很难重圆,总觉得拼接不如收藏,哪怕就像艾青诗中说道的那样:“人们用金边镶裹,裂缝似漆泥胶成,敷上翡翠、涂上赤金,恢复它的原形”。 诚然,西湖是用白堤和苏堤粘补的“碎镜子”。

然而,“心镜”一旦碎了,就很难找到好用而无痕的粘合剂。那么,用横三竖四贴上胶布的镜子去照什么东西都是分裂丑陋的,还不如捡一块破碎的镜片呢。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格外珍惜那面很明亮却也很脆弱的“镜子”,千万不要把她丢失了或者打碎了,同时也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让它把我们生命中的每一轮太阳和月亮都映照的真真切切,干干净净。一如艾青诗。

4.赞美西湖的句子

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堤桥影横。

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侬情。

西湖竹枝词,是西湖诗词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它们绝大多数借西湖景观风物作比兴,既赞美湖光山色,又歌咏人间爱情,很受人们的喜欢。上面这一首,借苏堤第四桥压堤桥的风光起兴,在众多竹枝词中,显出不落常套的清新创意,而是将堤、桥风光,提升到了情缘的境界,使人们在可诵、可读的同时,会情不自禁生出去看、去游的强烈愿望来。

古时候,去往西湖西岸的船只,尤其是大船,经过苏堤时,一般走压堤桥。这是因为,那时候苏堤六桥并不像现在人们见到的那样,基本上是一个模样和相同的体量大小。作为堤上南起第四桥的压堤桥,不但桥洞相对来得高大,而且桥下的湖水也极深,又与通往茅家埠的一道河港距离最近,所以,从外西湖来的大小船只,多数取道压堤桥进入里西湖,再穿过里六桥中的卧龙桥(在今郭庄南侧,桥洞同样相当高大),然后,沿河港,直抵湖西岸的茅家埠,人、货一齐上岸,各奔前程。

偏偏选压堤桥来作“多情女儿薄情郎”主题的比兴之用,除了地理交通上的原因之外,还因为旧时这条水路上所行的客船,有一大批是专门载送客人前往灵隐、天竺烧香拜菩萨的香客船。这些香客船上的善男信女中,有不少,正是那些在神权、王权、族权之外,还要遭受夫权重压而无法也无力掌握自身命运--比如说婚嫁之类的终身大事--的青年女子,她们常常去拜菩萨的一大动机,便是为了祈求菩萨赐给自己一位好丈夫,保佑自己能有一场好婚姻。

然而,菩萨靠得住的时候似乎并不多,于是,便有了上面那首竹枝词;于是,压堤桥,便很有幸或很不幸地成为西湖上一座“另类”的“情人桥”。

苏堤上,满堤是杨柳,所谓“六桥烟柳”正指此。阳春三月,丽日和风,杨花应时而开,到处飞舞,诗仙李白曾在诗中称之为"烟花三月",而更多的人却因此花的"轻薄"、"怡荡",而视之为那一类在感情生活上不忠实的人的象征,这才有了"水性杨花"一类的辞藻。这层意思到了上面这首竹枝词中,便成为"桥外飞花似郎意"一句。

显然,此“郎”非“牛郎”之“郎”,也不是冯梦龙《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钟”之“郎”。而是一名轻薄有如乱飞杨花的薄情“郎”。

与薄情郎相对的,是一位“侬情”深似压堤桥边西湖水的多情女子,如果只以这首竹枝词为依据加以推测,这位多情女子,很可能是从前西湖上常见的以划船为生的青年女船工,或者是帮助划船的老船工的女儿,杭州话称她们为“船娘”。这位多情女子,在压堤桥下经过得多了,自然而然会将那边特殊的风景,和自己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位多情的西湖船娘的身世,仅凭这首竹枝词是很难了解得更多的。不过,倘若您读过了这首竹枝词,又坐过了穿行在压堤桥下的西湖船,并且还不止一回地来到苏堤柳色浓荫密布的压堤桥上,流连、徘徊、沉思过几阵子的话,那么,只要回味和回想一下那里的山水风光、那里的堤桥风情,你就不难在自己的心目中,勾勒出这位西湖船娘的身影来了。可惜!沈从文先生未曾在西湖上生活过一段日子。否则,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也会像塑造出《边城》中老船工的外孙女翠翠那样,为我们留下一位西子湖畔的船工的女儿或者西湖船娘的形象来的。这个形象的原形,可以在这首西湖竹枝词中找到些许影痕。

压堤桥,在苏堤六桥中还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它的位置,大约相当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二是桥的南面,不但是清康熙御题"苏堤春晓"景名的碑亭所在,更早的年代,这里还建有施水庵、雪江书堂等建筑,因而堤面相对宽广得多。南宋《咸淳临安志》里说,这里桥下水极深,凡入灵、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故桥旁设有石台,笼灯以照夜船。至于从以前的文人在诗中有"重到桃花第四桥"的句子看,这里的桃花,显然也堪与杨柳媲美。

西湖竹枝词中用来比兴情缘的景观,比如雷峰塔和保俶塔,比如南高峰和北高峰,比如荷花深处睡鸳鸯,比如荡漾湖波浮画舫,何可胜数!压堤桥,仅仅是其中别有意趣的一例而已。这可谓是:朗朗上口竹枝词,湖山处处惹情思。

5.苏轼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并不少,但就上文的上下文衔接来说,比较合适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另外,一些苏轼的诗也可以作为参考。比如: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七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6.描写夏天与西湖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7.描写西湖风景的诗词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

“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令人陶醉。

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可见,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