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东坡宋词及中心思想

1.苏轼词的思想内容

苏轼词的思想内容?

①苏词中有一些直接表现他“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②苏轼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写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

苏轼词的特点?

苏轼词风格多样,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是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苏轼写人生体验,写理想抱负壮观豁达,豪情奔放;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委婉细腻,情感内涵厚重,而文笔萦绕回环、缠绵不绝。

2.浣溪沙(苏轼的)的译文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简短些

浣溪沙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思想: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水调歌头》苏轼 诗文大意与中心思想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思想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关于苏轼的词及思想感情

词·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

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

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纤纤素手如霜雪。

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

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

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词·一丛花 今年春浅腊侵年。

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词·木兰花令霜馀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词·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词·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

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

把酒何人心动。词·西江月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

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

妙语一时飞动。词·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

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

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

怕见此花撩动。词·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

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

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

月与佳人共僚。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词·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

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

走马归来便面。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词·西江月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

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

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

我已为君德醉。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词·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词·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词·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词·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

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

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词·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

欢颜为我解冰霜。酒阑清梦觉,春草满池塘。

应念雪堂坡下老,昔年共采芸香。功成名遂早还乡。

回车来过我,乔木拥千章。词·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

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词·临江仙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駸駸。

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词·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词·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词·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

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

层巅馀落日,草露已沾衣。词·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词·临江仙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

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词·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

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

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词·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

翩然欲下还。

5.苏轼的诗词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诗词歌赋的思想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询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滴,越贬越远.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真是沉痛之极.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新党排斤,通判杭州.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间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山村五绝》 《 吴中田妇叹》 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东玻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1、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 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排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2、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 “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苏。

6.前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前赤壁赋》 主要内容:《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中心思想: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见百度百科:/view/30680.htm。

7.苏轼的诗词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诗词歌赋的思想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询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滴,越贬越远.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真是沉痛之极.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新党排斤,通判杭州.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间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山村五绝》 《 吴中田妇叹》 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东玻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1、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 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排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2、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 “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

8.【选几首有明了苏轼思想的词并做解析.】

体现苏轼的人生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于公元1082年创作的.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颇值得玩味.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风波 【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体现苏轼的历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原词很普及,这里不再引用. 体现苏轼的爱情观: 《蝶恋花·春景》,是苏轼所写的一首优秀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体现苏轼的功名观: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季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的作品.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qíng) 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骑(jì) 卷 (juǎn) 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体现苏轼的民生观: 《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这里选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