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胡云翼宋词选林逋

1.关于胡云翼的宋词选

好像是二版!胡云翼(1906——1965)

初版是62年中华书局初版

1.62年中华书局初版

2.82年上海古籍初版社

至于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的,和上述2相同

影响: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价值。他的注释浅显易懂,,对作家和作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前后大量发行,大学中文系师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木书有着许多优点,如选目颇多名篇,注释、串讲比较浅显通俗,适合于社会上一般读者的需要。

局限性:当然,此书写于**之前,难免受当时文艺界错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如其中对词的发展中的两种错误看法等

2.定风波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赏析哦.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3.【苏幕遮这首词的问题

宋-周邦彦作 内容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小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有《片玉词》.【注释】:【注释】 ①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②溽暑:盛夏湿热天气.②侵晓:破晓,天刚亮.④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⑤长安:借指北宋汴京.⑥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评解】 此词写异地乡思.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下片由 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末句“芙蓉”,与上 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 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4.【“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好在何处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有蜚声千载上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也……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宋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氏,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不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者,子京一人之流毒也.”(此据《词话丛编》本) 李渔的文笔确实优美,可惜内容全是一派胡言!胡云翼《宋词选》P25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王国维《人间词话》第46条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说:“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著之字也.” 钱钟书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和苏轼“小星闹若沸”(《夜行观星》)云:“宋祁和苏轼所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或‘感觉移借’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的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触觉和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好些描写通感的诗句都是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不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颖、奇特的字法,例如前面所举宋祁和苏轼两句.”(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不管有人怎样批评,“闹”字的用法还是得到承认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