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马革裹尸有关的诗文【战歌】 边塞男儿重武功, 剑光如电气如虹; 人生自古谁无死? 马革裹尸是英雄! 【出处】: 中华诗词-清-沙天香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1] 誓灭胡奴出玉关。[2] 只解沙场为国死,[3] 何须马革裹尸还。[4] 【出处】: 文苑-中华诗词-清-徐锡麟 【军中夜凉】 惨淡天昏与地荒,[1] 西风残月冷沙场。[2] 裹尸马革英雄事,[3] 纵死终令汗竹香。[4] 【出处】: 中华诗词-明-张家玉 《吊西征战士》云:"裹来马革心原壮,熏作檀香骨未枯。昨夜魂随骠骑出,过河还杀五单于。" 宋人荐阵亡将士疏,其工者可作联语。如云:"马革裹尸,深负公等;虎头食肉,彼何人斯?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贺 【军中夜凉】 惨淡天昏与地荒,[1] 西风残月冷沙场。[2] 裹尸马革英雄事,[3] 纵死终令汗竹香。[4] 【出处】: 中华诗词-明-张家玉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2.曹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昂的诗句1. 曹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昂的诗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原文: 白马篇 曹植 (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 赏析: 这首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一说是指他的胞弟曹彰,另一说是指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4. 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