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除夕三十诗王安石没有写过名为“除夕三十”的诗,但有一首涉及过年的七言绝句《元日》。 全诗如下: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068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写下这首诗。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日,即现在的春节。 屠苏:古时,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全家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光辉灿烂。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以驱除魔鬼。后来演变成春联。 诗意: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春风已把温暖融进了屠苏酒碗。 初升的太阳普照千家万户, 新的桃符总会替换下那旧的。 2.王安石的一首与春节有关的诗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3.有关除夕的诗句《水调歌头(除夕)》 宋代:李处全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 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宋代:郭应祥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卜算子(除夕)》 宋代:朱敦儒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水龙吟(除夕)》 宋代: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除夕》 作者:陈杰 忆曾守岁荆州夜,多少艰虞共济人。 一纪重来仍作客,百年谁是自由身。 干戈满地今犹昨,日月行天故复新。 愿及春回再清晏,绿蓑永换黑貂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的古诗有些什么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 ,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5.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的一首诗是什么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潜水有爱0tt 2014-11-12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一作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当然,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从王安石其他优秀诗作来看,传达那种变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种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之美,也确乎是其主要的诗意表达,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的对于日升新日的礼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动感和春天的欢呼,“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夜直》)中的那种静态美中的动态,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对于商鞅政治变革的赞美等,无不如是 6.关于除夕的诗句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踏莎行 【内容】: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元日 【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 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 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尔许。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年代】:清 【作者】:黄景仁 【作品】:癸巳除夕偶成 【内容】: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出平生诗,读之竟夜,遂书卷尾 【内容】: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庆宫春 【内容】: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 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蝶恋花 【内容】: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