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古诗的背景【带诗句】

1.15首古诗的背景图

/2006-11/28424.htm (岑参-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2006-11/28469.htm (朱熹-观书有感)/2006-11/28716.htm (陆游-示儿)暂时只能找到这一些了,在百度图片上找古诗名字就行了,这是网址,上面有图片。

2.关于春夏秋冬古诗的图片+古诗背景``好的加50

春: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

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唐代诗人。----------------------------------------------------------------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夏: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

3.关于古诗及它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目的还需要一些图片我急用,帮帮忙

古诗词背景资料的类型及意义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相见欢》的课堂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从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李煜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婉辞领袖的信息,无疑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背景: 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才情满于心.南唐灭而北宋生,被囚禁,离家思亲,郁郁寡欢生存于世的时代兴替的历史洪流之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不难理解了.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赏诗词需要借助想象,形象的感知意象,体验意境.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对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含蓄夸张;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感悟其诗情画意;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相见欢》中老师的四首词和三首诗对“月”的讲解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常识积累和审美能力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现实中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应如何面对?是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警戒.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4.关于古诗的图片

1、/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86d5bac2f4afe60f0ff47762.jpg2、是《江南春》还是《江南逢李龟年》或《忆江南》3、/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2cb4fefec5ab94225c600886.jpg4、/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f35ea0098da3bd376a60fb71.jpg5、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不好意思,这个没找到图。

5.如何把诗歌写在背景图片上

★简单的日志背景图添置法 此添置法比较适合用单纯色小版图作背景,操作自由,不受日志内容多少限制,也可添置单张个性背景图,但要注意考虑日志内容的多少来选取作为背景图的大小,配得好能使日志更显一番意景,带给浏览者美的享受。

代码如下: ☆别忘记替换代码中"图片地址 " 添加方法: 1、发表文章---在编辑栏左下角勾选"显示源代码" 2、复制---粘贴代码,复制—粘贴图片URL地址(代码中‘图片地址’四字位置换成图片URL地址); 3、将"显示源代码"前勾去掉,编辑你的日志. 下面地址有专用图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