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民以食为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什么食以饭为本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说明了民食的重要. 据《史记•郦食其列传》记载,楚汉之争时,刘邦被项羽困在成皋,刘邦想要放弃成皋,这时谋士郦食其劝刘邦道:我听说知天命者为王。王者以人民为天,而人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现在楚国屯粮的地方叫敖仓,但楚军却没有派重兵坚守敖仓。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仓,夺得楚国的粮食,那就等于争取了楚国的人民。这样一来,大王必然会扭转战局,打败楚军。刘邦大大赞赏,于是派兵攻取敖仓,战局得到了扭转。郦食其的那句话在《汉书》中变成了“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去掉了“而”字,就成了我们今天的“民以食为天”了。 2.中国古语“民以食为天”出自于中国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民以食为天”和如雷贯耳的“食、色,性也。” 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层面,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 既然如此,那麽“吃”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麽?“民以食为天”这个葫芦到底装的是什麽药?只有挖掘了“民以食为天”的全部含义,只有窥探了“吃”这个行为的全部心理动机,才能够准确地洞悉和诠释我们身边关於“吃”而发生的层出不穷的荒诞现象。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周书》介绍八件国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话说,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无农不稳,压倒一切。《魏书.李彪传》说:“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 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质。在古代,仓储被视为“天下之大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积极兴建仓储设施,千方百计筹粮。 在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历朝历代都丝毫没有放松,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粮食政策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高度垄断,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开经营。 另外,中国的编户制度、赋税制度、俸禄制度等无一不以此为基本准则。中国的礼仪、道德、礼教等上层建筑就建立在如此的经济基础之上,所有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历朝历代变法和改革,通常都是关於农业,围绕着吃饭来进行的。 反过来,制度又让食文化免於沉沦,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农业文化并居於农业文化的核心,这个标准放到世界也一样,环观中国和世界,凡是美食发祥之地,大都曾经是农业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而非商业城市。 比如广州、成都、扬州、杭州、巴黎等地。因为商人或资本家生活节奏很快,他们忙於经营,无暇美食。 而地主则是典型的有闲阶级,良田在手,到时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时间去吃,去研究吃。 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些能够开辟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会地位尤为突出,那就是厨师。 莎士比亚曾经说:“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托尔斯泰用这样的话形容过厨师的魅力:“上帝给我们送来了食物,而魔鬼却派来了厨师。” 西方对於厨师的评价不过如此,他们是优秀的匠人或者艺术家。而在中国历史上,厨师的地位高得多,发明熟食,善於烹调的先人,都被奉为圣人。 比如,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莫不是因为开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丰功伟绩,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国王。 “宰”在汉语还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话所说“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给指示”、“拍板”之意。 古代还有官名:太宰。“宰相”当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 《史记.陈平列传》中亦有如此记载:汉相陈平年少时曾经在乡庆会中主持宰肉与分配,因为分得最均匀,父老乡亲就说:“善哉陈孺子之为宰也!”并认为他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位好“宰”相。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厨神”都做了大官。 据《神仙传》记载:“彭祖”铿以雉和以五味,首创“雉羹”(野鸡汤),并治愈了帝唐尧的胃疾,被封为大彭城(今江苏徐州)诸侯,所以被称为“彭祖”。伊尹善於烹饪雁羹和鱼酱,不但摆脱奴隶身份,还成为商代的开国国相。 易牙又叫狄牙,传说易牙原是开饭馆的庖人(厨师),因为善调味而巴结上了齐桓公,当上了宠臣。另外,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传为美谈。 可见当时是“厨而优则仕”。 连孔子这个没落贵族,这个满怀怨妇心态的思想家和圣人也出来居心叵测地帮腔,在战略上不朽教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将“吃”列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诉求;在战术上强调:“食不餍精,脍不餍细。”将吃饭列为了人生重要的享乐。 几千年下来,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当头棒喝,或一言九鼎,或强买强卖,在民间,老。 3.有关美食的句子,类似于民以食为天1.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2.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3.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6.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7.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8.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9.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10.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1.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12.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13.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14.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15.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16.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17.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18.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19.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20.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21.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我已经尽力了,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