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定风波》翻译苏轼的《定风波》一共有四首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2、《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3、《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 十月九日,孟亨之在秋香亭摆酒。有两支木芙蓉花,单独对着徐太守开放,坐着的客人都高兴地笑着,认为除了徐太守,没人适合这花,因此作了这首词 两朵芙蓉渐渐地红起,像美人半红的脸一样。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开一次。假说徐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看见芙蓉在濛濛细雨中摇摆不止,劝徐守停止说喝满杯酒的话了。 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4、《定风波·红梅》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一、【原文】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代:苏轼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4、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二、【背景】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 苏轼元丰七年(1084)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礼部侍郎召还,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3、《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 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在较为平静的东坡心田里,徐守政绩视甚明显。 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4、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风波·红梅》。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 2.苏轼的《定风坡》翻译什么意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不用去听大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 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必为一点风雨仓皇失措呢?不妨放慢脚步,让吟啸声回荡在树林中伴我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心是轻快的,竹杖芒鞋也比骑马轻快啊) 谁怕? (谁又害怕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风雨不过如此,任你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再大,又岂能改变我豪迈坦然的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一阵料峭春风吹醒了酒醉的我) 微冷, (身上感到微微的寒意,) 山头斜照却相迎.(抬眼望去,原来已经雨过天晴,山头上斜阳正照在我身上,我从心里感到一阵暖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看看走过的风雨萧瑟的路程) 归去, (回去吧) 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的归宿处,回望生命的历程,既没有得也没有失,既没有好也没有坏,而我知道,我已变得不同) 本诗上半部分,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风雨的豪迈情怀,下半部分讲风雨过后,残阳斜照的美景勾起了苏轼半醒半醉、无喜无悲、无得无失的人生感悟,读罢,让人忘却忧乐浮沉.。 3.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和译文【标题】定风波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过树林时打在叶子上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慢慢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地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以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有些寒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对于风雨和天晴,我都无所谓。 4.苏轼 的 定风坡 译文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 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从眼前小事着笔,抒发人生感慨,平平常常而又意味深长。 5.苏轼的《定风坡》翻译什么意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不用去听大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必为一点风雨仓皇失措呢?不妨放慢脚步,让吟啸声回荡在树林中伴我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心是轻快的,竹杖芒鞋也比骑马轻快啊) 谁怕? (谁又害怕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风雨不过如此,任你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再大,又岂能改变我豪迈坦然的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一阵料峭春风吹醒了酒醉的我) 微冷, (身上感到微微的寒意,) 山头斜照却相迎。 (抬眼望去,原来已经雨过天晴,山头上斜阳正照在我身上,我从心里感到一阵暖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看看走过的风雨萧瑟的路程) 归去, (回去吧) 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的归宿处,回望生命的历程,既没有得也没有失,既没有好也没有坏,而我知道,我已变得不同) 本诗上半部分,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风雨的豪迈情怀,下半部分讲风雨过后,残阳斜照的美景勾起了苏轼半醒半醉、无喜无悲、无得无失的人生感悟,读罢,让人忘却忧乐浮沉。 6.苏轼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生)的赏析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 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从眼前小事着笔,抒发人生感慨,平平常常而又意味深长。 本诗上半部分,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风雨的豪迈情怀,下半部分讲风雨过后,残阳斜照的美景勾起了苏轼半醒半醉、无喜无悲、无得无失的人生感悟。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