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用宋词改写得情诗

1.关于宋词改写的文章关于宋词的文章,关于爱情方面的宋词改的文章,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一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代表作。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词,在宋词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成功,在于它的构思上的创造,一是以长江为载体和连接物的巧妙构思,二是浓郁而鲜明的民歌风味。它以隽永如水的直白情感描写,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浩瀚的长江,自古多用来歌颂友情、抒发壮志、哀愁或表达游子情怀,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地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 ,而作者笔下的长江无疑是一种伟大的创造。 写男女之情,自古颇多,各种各样的载体常被应用与诗词之中,如花、柳、桥物或者是一些定情物等。

而李词竟然以长江做了道具,让长江这浩然不尽的自然景观为主人公默默传递悠悠相思,可谓别出心裁。这首词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味深永,表现了一个相思女子怀念郎君的深挚情感,分别日久,身居长江头尾,遥远而难以相见,但却“共饮一江水”,浩浩江水哪一掬说不定正带着住在江头者的手温和思念,使人感到一种慰藉,然而长江万里绵绵不绝,何时才能团聚。

于是,女子把“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心理一语道出,这种久盼而久不见,愈想愈在眼前铭心刻骨的心理折磨上升为焦灼与渴盼,其中还有隐隐的担忧,然此多种情感虽复杂,但表面却来得极平静,整个情感基调浓烈真挚,但语言却淡泊自然。下阕,作者用比兴手法传达出她的坚定信念“长江几时流尽,相思之恨何时终止!表现出一种虽海枯石烂不于君绝的决心,虽读起来平淡如水,但有一种令人山崩地裂的感觉。

“多情总似无情” “情”积久而成“恨”,但这不是“负情恨”而是“痴情恨”,表达了对郎君的期望,虽不免有几丝隐隐担忧,但可以看出女子心如磐石,情如江水,矢志不移的忠贞信念。 作者在这首词中力求用语浅淡而自然,含蓄隽永,表现了相思女子的情感虽然坚贞执诚,但却婉曲柔敦,用语极淡,形成语愈淡则情愈浓,淡中寓深,水中蓄火的效果。

作者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这首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2.古诗词改编现代诗 示范

1、以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上半阕为例: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改现代文: 似望见了秦时的明月, 孤寒一片, 像看到了汉室的边关, 凄冷无边。

久远的战事, 无边无垠。 远出征战的良人, 何时归家园。

倘那伟岸的卫青, 和赳赳的飞将李广, 还泼风似地驰骋马上, 那胡虏骠骑的踏践, 又怎会越过了阴山。 2、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

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现代诗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

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