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当代诗歌的现状

1.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

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

新诗人的加入,如陈梦家、方玮德,多为徐志摩的学生。在形式上进行“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实验。

3.现代派诗人 施哲存在《现代》发表的《又关于本刊的现代诗》,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强调要写纯然的现代诗,它在谱系上与早期的象征派诗歌相承;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诗坛首领”是戴望舒、卞之琳。其中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4.汉园三诗人 1936年《汉园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卞之琳最为瞩目。

他受到徐志摩和戴望舒的影响,为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即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他是新诗历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其诗歌于平淡中出奇,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另一位智慧诗的作者是废名。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融入他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 C.第三个10年: 1.艾青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坚持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

2.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整体上极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

2、中国当代诗歌开始了全方位的艺术性回归,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文学史意义上的历史“新时期”。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写作一度呈现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断裂”与转向。

知识链接: 1、关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分期,传统的分法一般按照历史学的概念来划分,即1917年上溯至鸦片战争称“近代文学”;1917----1949年称“现代文学”;1949年建国以来称“当代文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整体上极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

具体说来,在1949年至1976年近30年的时段里,中国当代诗歌的集体化写作倾向十分鲜明,诗人们在奉表现时代精神为圭臬的创作原则的强大规范下,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主题以及语言形式和审美风格等各个层面,几乎均作出了自觉而趋同性的调整与处理。譬如:一是以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二是以闻捷、李季、张志民、傅仇、严阵等诗人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三是以李瑛、公刘、顾工、韩笑、张永枚等诗人为代表的“军旅诗”。

这三种写作向度盛行其道,建构了此一时期的当代诗歌秩序,成为当时的诗歌主流。 3、进入“新时期”(以1978年为开端)。

新时期的诗坛初步体现出诗歌的多样化特征,但真正给20世纪80年代诗坛带来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巨大冲击和“革命”性变化的,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诗歌潮流,它们就是当代诗歌批评界所指认的“朦胧诗”与“第三代诗”。 一是以艾青、牛汉、黄永玉等“归来诗人”,有效地恢复了诗歌与诗人的真诚品质,摆脱了此前诗坛流行的“假、大、空”的恶劣诗风。

二是以雷抒雁、骆耕野、叶文福、张学梦等“现实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与对未来的“呼唤”,体现了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普遍持有强烈的诗性诉求。 三是以叶延滨、梅绍静、刘犁、刘益善等青年诗人以“知青视角”表现对昔日生活的追忆与思考、着力表现其熟悉的乡土生活,在审美性的乡土情结中试图揭示广大乡村在中国社会的改革潮流中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四是少数民族中青年诗人吉狄马加、查干、晓雪等致力于对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及其文化心理情感的展示与表现,刻画出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本民族的精神境况。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写作一度呈现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断裂”与转向。

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定型及环境的日益宽松,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罕见的丰富性与驳杂性。 一是从语言角度来看。

“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并行不悖,且持各种语言写作向度的诗人人数众多,蔚为大观。 二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体现人性化写作倾向,“人性化写作”在诗歌的内容上普遍增强人性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显示出对人的日常生存境遇与生命本身的关注。除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写出一批力作之外,独立于“两大诗歌阵营”之外的一大批诗人均创作出了“人性化写作”的文本。

三是从诗的结构来看。新世纪以来,许多诗人投入大量精力与心血进行着长诗的创作,意图通过营造在结构上较具规模与难度的诗歌文本来实现自己某种宏大的艺术追求。

4、从诗的展示平台空间来看。由于网络的出现,诗的展示平台更多元化、个人化和自由化。

诗坛的激烈论战以及网络诗歌的崛起,把世纪末的诗坛搅得沸反盈天。然而,诗歌的面目和未来,却越来越混沌了。

3.中国现代诗发展情况

中国诗歌的现状与未来 时下,许多人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大为不满,且惯于把现代诗同唐诗宋词作比较,更有甚者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

如何看待中国诗歌的现状,中国诗歌到底何去何从,还能不能再次辉煌灿烂?草根诗人晗晖就此采访了某杂志常务副主编王先生。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国诗歌已走入低谷,如何才能让诗歌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王主编:我认为,诗歌只是一种文学载体,只有诗人找到敏感点,使之心灵产生共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悲愤出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大众的敏感点,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诗,出现了“汶川诗歌井喷”现象。如今,诗歌已从大众转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诗人更加注重示爱、抒发感怀、抚慰心灵的描写。

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国家没必要去重视或提倡,发生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自然会出现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现在每个人都是诗人,都可以写现代诗,您对现代诗有何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心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关注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他们试图从诗歌中寻找灵魂的家园。

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顺口溜而已,作者和读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共振,更达不到诗的高度和境界。众所周知,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写出一首好诗,不仅对大家共鸣、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

诗人:如何在继承古体诗精髓的情况下,发展好现代诗,使之健康发展? 王主编:古体诗是一个高峰,写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对节奏、意境和心灵敏感点的把握。大家觉得古体诗很好,并不等于古体诗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经受岁月洗礼流传下来的精品。

现代诗也有经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辈诗人的诗。大家觉得现代诗不好,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诗人很难把握敏感点。

另外跟时代浮躁等因素也有关。现代诗跟古体诗是一脉相承的,要发展现代诗,诗人可以借鉴古诗的韵律,这种借鉴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对其灵魂的传承。

诗人:结合古体诗,请您谈谈现代诗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王主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现代诗要准确把握两点。一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传承了唐诗的灵魂发展壮大起来,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

只有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才能写出感动大家的诗歌。对于国家而言,顺其自然就好,有大变革则然会出好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歌很繁荣,诗人不能不关注歌的发展,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诗、歌本应一体,诗人可通过歌的形式将诗流传下去。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也多元化,大家觉得“诗歌死了”,是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所致,并不是说现代诗没有精品。中国诗歌要想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4.中国诗歌现状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简述 初期白话诗派 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

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

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其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

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 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

中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

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

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

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 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

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

“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

代表作:《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 由《七月》杂志(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群,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

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晋察冀诗派 因地区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区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末,“抗战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和西北战地服务团先后从延安到这里。

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战地社于1939年1月创办了诗刊《诗建设》,抗大学员丹辉等人成立了“铁流社”,1939年3月创办了诗刊《诗战线》。以战地社和铁流社为中心,形成了晋察冀诗派。

41年7月3日,成立了晋察冀诗会,田。

5.中国现代诗发展情况

中国诗歌的现状与未来

时下,许多人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大为不满,且惯于把现代诗同唐诗宋词作比较,更有甚者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如何看待中国诗歌的现状,中国诗歌到底何去何从,还能不能再次辉煌灿烂?草根诗人晗晖就此采访了某杂志常务副主编王先生。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国诗歌已走入低谷,如何才能让诗歌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王主编:我认为,诗歌只是一种文学载体,只有诗人找到敏感点,使之心灵产生共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悲愤出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大众的敏感点,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诗,出现了“汶川诗歌井喷”现象。如今,诗歌已从大众转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诗人更加注重示爱、抒发感怀、抚慰心灵的描写。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国家没必要去重视或提倡,发生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自然会出现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现在每个人都是诗人,都可以写现代诗,您对现代诗有何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心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关注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他们试图从诗歌中寻找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顺口溜而已,作者和读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共振,更达不到诗的高度和境界。众所周知,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写出一首好诗,不仅对大家共鸣、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

诗人:如何在继承古体诗精髓的情况下,发展好现代诗,使之健康发展?

王主编:古体诗是一个高峰,写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对节奏、意境和心灵敏感点的把握。大家觉得古体诗很好,并不等于古体诗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经受岁月洗礼流传下来的精品。现代诗也有经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辈诗人的诗。大家觉得现代诗不好,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诗人很难把握敏感点。另外跟时代浮躁等因素也有关。现代诗跟古体诗是一脉相承的,要发展现代诗,诗人可以借鉴古诗的韵律,这种借鉴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对其灵魂的传承。

诗人:结合古体诗,请您谈谈现代诗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王主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现代诗要准确把握两点。一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如宋诗传承了唐诗的灵魂发展壮大起来,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只有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才能写出感动大家的诗歌。对于国家而言,顺其自然就好,有大变革则然会出好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歌很繁荣,诗人不能不关注歌的发展,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诗、歌本应一体,诗人可通过歌的形式将诗流传下去。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也多元化,大家觉得“诗歌死了”,是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所致,并不是说现代诗没有精品。中国诗歌要想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6.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20世纪40年代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50年代现实主义:50年代开始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等 1953年2月《现代诗》季刊:纪弦创办《现代诗》,参加该诗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 1954年蓝星诗社: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1954年10月创世纪诗社:洛夫张默痖弦等发起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 1956年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57年1月《星星》:《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之一 50年代代表诗人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1920-,本名周起述:《孤独国》《还魂草》… 20世纪50年代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贝叶》《羊令野自选集》… 20世纪50年代方思,11925-,本名黄时枢:《时间》《夜》《竖琴与长笛》… 20世纪50年代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20世纪50年代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台湾诗人:《曙光》《死亡之塔》《罗门诗选》… 20世纪50年代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主持后期《蓝星诗页》∶《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 20世纪50年代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台湾诗人:《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 20世纪50年代昌耀,1936-2000,九三学社会员∶《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20世纪50年代林泠,1938-,本名胡云裳,15岁发表《流浪人》:《林泠诗集》… 60年代代表诗人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梦土上》《衣钵》《燕人行》… 20世纪60年代任洪渊,1937-,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女娲的语言》… 20世纪60年代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曾主编《东风》杂志:《水之湄》《传说》《禁忌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叶维廉,1937-,在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赋格》《愁渡》《醒之边缘》… 20世纪60年代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70年代朦胧诗:7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大批的优秀诗人发表新风格的现代意象诗,形成所谓的朦胧派 1978年12月《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70年代白洋淀诗群:属于朦胧诗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点,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七十年代末新现实主义:在《诗刊》《星星》上发表的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70年代代表诗人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70年代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朦胧诗人之一:《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20世纪70年代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1978年与北岛创办《今天》:《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 20世纪70年代多多,1951-,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代表之一:《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20世纪70年代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刘自立,1952-,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欢乐颂》… 20世纪70年代严力,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严力诗选》… 20世纪70年代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的重要成员:《礼魂》《荒魂》《黄》… 20世纪70年代梁小斌,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少女军鼓队》… 20世纪70年代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80年代大学生诗派: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1982年~1986年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前朦胧诗人之后,中国出现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诗人 1984年莽汉主义:李亚伟等创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

7.谈谈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

如今,很多人对中国诗歌的不满现状,习惯了现代诗与唐宋相比,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到底去哪里,是能够再度辉煌?草根诗人韩辉与王先生一家杂志采访时,副主编。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诗歌就变成了一个山谷,以及如何使诗歌的树林里,健康发展?

王编辑器:在我看来,诗歌仅仅只有诗人的文学载体,以寻找敏感点,这样的灵魂共鸣写的好作品,“悲伤的诗人,说:”是的真理。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会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公众的敏感点,写了一些不错的诗,和“汶川诗歌井喷”现象。今天,诗歌从公众转移到一组特定的人或象牙塔,诗人更注重去爱,去表达的回忆,舒缓的描述。至于诗歌如何走出困境,我认为,该国并没有需要注意或促进发生重大变化或重大活动,自然会有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诗人写现代诗,现代诗的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歌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人们关注的是诗,像诗,大多是敏感的人的精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生活中,他们试图从诗歌中找到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的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一首顺口溜。在作者和读者的共鸣,但也高度小于诗歌和领域难以产生共鸣。大家都知道,诗歌是简洁的艺术,写一首好诗,不仅与大家产生共鸣,敏感的事情有一个很深入的把握,做简洁的语言。

诗人古体诗,现代诗的本质,发展的好,这样的健康发展如何继承?

编辑:古体诗是写的一个高峰,确实很不错,尤其是把握节奏,情绪和思维的敏感点。非常好,我们觉得古体诗,古体诗并不意味着好,我们看到,能够承受多年的洗礼罚款传世。老一辈的诗人,如过一个典型的现代诗歌,诗歌,艾青。大家都觉得现代诗是不好的,因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人的关注,诗人是很难把握的敏感点。此外,与时代的浮躁和其他因素也有关。现代诗与古代诗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诗歌的发展,的诗人可以借鉴诗歌的节奏,这种提法不是故意的,是它的灵魂遗产。

诗人相结合的古诗词,请您谈一下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编辑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歌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两点。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遗产唐代的灵魂长大,而是从独特的。准确把握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心灵和灵魂的共振点。唯一的地方找到一个灵魂的感动写打动每一个人的诗。为国家,与流的队伍一样大的变化将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这首歌是非常繁荣,诗人不能排除这首歌的发展,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好诗。诗歌本一个诗人的诗流传下来的歌曲的形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担忧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认为“诗歌死了”,因为由于多元化的人的关注,而不是说,现代诗歌精品店。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位置和发展方向,因为这将吸引更多的读者。

8.谈谈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如今,很多人对中国诗歌的不满现状,习惯了现代诗与唐宋相比,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

“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到底去哪里,是能够再度辉煌?草根诗人韩辉与王先生一家杂志采访时,副主编。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诗歌就变成了一个山谷,以及如何使诗歌的树林里,健康发展? 王编辑器:在我看来,诗歌仅仅只有诗人的文学载体,以寻找敏感点,这样的灵魂共鸣写的好作品,“悲伤的诗人,说:”是的真理。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会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公众的敏感点,写了一些不错的诗,和“汶川诗歌井喷”现象。今天,诗歌从公众转移到一组特定的人或象牙塔,诗人更注重去爱,去表达的回忆,舒缓的描述。

至于诗歌如何走出困境,我认为,该国并没有需要注意或促进发生重大变化或重大活动,自然会有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诗人写现代诗,现代诗的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歌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人们关注的是诗,像诗,大多是敏感的人的精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生活中,他们试图从诗歌中找到灵魂的家园。

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的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一首顺口溜。在作者和读者的共鸣,但也高度小于诗歌和领域难以产生共鸣。

大家都知道,诗歌是简洁的艺术,写一首好诗,不仅与大家产生共鸣,敏感的事情有一个很深入的把握,做简洁的语言。 诗人古体诗,现代诗的本质,发展的好,这样的健康发展如何继承? 编辑:古体诗是写的一个高峰,确实很不错,尤其是把握节奏,情绪和思维的敏感点。

非常好,我们觉得古体诗,古体诗并不意味着好,我们看到,能够承受多年的洗礼罚款传世。老一辈的诗人,如过一个典型的现代诗歌,诗歌,艾青。

大家都觉得现代诗是不好的,因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人的关注,诗人是很难把握的敏感点。此外,与时代的浮躁和其他因素也有关。

现代诗与古代诗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诗歌的发展,的诗人可以借鉴诗歌的节奏,这种提法不是故意的,是它的灵魂遗产。 诗人相结合的古诗词,请您谈一下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编辑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歌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两点。

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遗产唐代的灵魂长大,而是从独特的。

准确把握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心灵和灵魂的共振点。唯一的地方找到一个灵魂的感动写打动每一个人的诗。

为国家,与流的队伍一样大的变化将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这首歌是非常繁荣,诗人不能排除这首歌的发展,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好诗。

诗歌本一个诗人的诗流传下来的歌曲的形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担忧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认为“诗歌死了”,因为由于多元化的人的关注,而不是说,现代诗歌精品店。

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位置和发展方向,因为这将吸引更多的读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