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提议、提出建议这一功能句型有哪些句型一:Would you like / love (to do) sth.这是一个很委婉的表示建议的句型,并带有与对方商量的意味,意为“你想要(做)……吗?”.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Yes.I'd like / love to.句型二:Shall I / we do sth.此句型是用来提建议或征求对方意见的,意为“我(们)做……好吗?”,语气委婉,商量的语气较浓.如:Shall we go to the zoo?句型三:Let's do sth.当你觉得可以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出建议,让对方和自己一起去做某事时,常用该句型,意为“咱们做……吧.”该句型后常加附加问句“shall we?”,使语气更加委婉.如:Let's listen to this tape,shall we?句型四:主语+had('d) better (not) do sth..该句型用于表示对下级、晚辈的劝告,往往带有命令、强制的语气,意为“某人最好(不要)做某事”.如:You'd better go to hospital at once.句型五:Why not do sth.该句型是Why don't you / we do sth.的省略式,表示向对方提出一种建议或询问某种原因,暗含有责备对方的意思,意为“为什么不……?”.如:Why not go and ask your teacher?=Why don't you go and ask your teacher?句型六:What / How about (doing) sth.如果是在讨论式的谈话中,可用该句型提出一个建议或引出一个新话题.如: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the school gate?—My father is a worker.—What / How about your mother?这个网站很详细 /f?kz=396866892。 2.古文中表提建议的词"夫””盖” 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3.有关品德修养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