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反映情感的名句有多少多着去了,比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待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还有好多好多的奥…………不再一一例举了。 2.诗词中表达感情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3.唐诗宋词中有很多或饱含美好情感,或富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诗句饱含美好情感的优美诗句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 (唐) -《望江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 温庭筠 (唐) - 《南歌子四首·其二》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 徐干 (魏晋) - 《室思·其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李白 (唐) - 《秋风词》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 唐寅 (明) - 《一剪梅》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 晏几道 (宋) - 《鹧鸪天》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 纳兰性德 (清) - 《虞美人》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梁启超 (清) - 《台湾竹枝词》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 - 俞彦 (明) - 《长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 (宋) - 《蝶恋花·柳永》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徐再思 (元) - 《折桂令·春情》 富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4.宋词抒发情感的共同处词开句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极为淡泊的寒林独立图。 秋风吹落林叶,故名“瘦”,而在中了进士而又无处施展才华的词人那里,也自然是心寒骨瘦,人与寒林似乎心心相通,故为“共瘦”了。“老眼”之“老”是相对“寒”而互衬的,词人本不老,但因为心寒而显出看世道之老。 而“青”则不指山之颜色,因为秋林之山已呈寒色,又何来青呢?这里的“青”则是用典,指词人以青眼相看秋山,表示对秋山的尊重。相传东晋时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白眼对凡俗之人、厌恶之人,以青眼对所敬重之人、喜欢之人。 由此可见,此处的“青”是继“老眼”而来的,指的是词人以青眼看待秋山,故老眼与山俱青。我们亦可理解为有骨气之人与有清气之山相互敬重。 词人正是以一种通感的美学手法写出了人与林、眼和山之间的亲和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人入园林觉鸟兽虫鱼自来亲近人,魏晋之时高逸之士形成的人与山水亲近融合的文化传统已深入到中国士大夫的血脉之中。 “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则以有声和无心的对比,道出了一番禅心佛理。一叶落地声本不大,但在如此天高气爽的安静背景中,落叶的天籁之声有如美玉相击发出的声音,清脆入耳,这是有声。 但在词人看来,落叶的有声出自无心,它随自性而往,本就无心去惊动人,有被人入听之意。道出的是我心自为自在与大自然景物和谐共适的禅趣。 词上片写山,下片转入写水。由于秋季的到来,天变得更高,气变得更爽,连天上的云也不同于夏季而改变了颜色;久雨新霁,积雨已被晒干,江中烟水悄然无声。 但这无声的秋水一旦碰上机遇,却呈现出喧天动地的绚丽景色,那就是夕阳的到来。夕阳下人立洲中披一身明霞,陶醉于一江静谧深沉的秋影之中,顿觉心境澄明净朗,早已不知我之何往了。 词人写秋江并不只着眼于江,而要写江上的云与天,因为只有云天的颜色映于江中才有江之秋影。而写云天,又是为写夕照作铺垫,再加之以烟水无声来反衬其明霞的斑斓,更进一步烘托出江之静和人胸襟的澄澈。 读它,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元四家”笔下的山水画,寒、瘦、清、逸、净诸特色俱有,古典艺术理论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此词亦可窥见一斑。 5.唐诗宋词中花可以表达哪些情感离愁: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豪迈与悲壮: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孤寂: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喜悦: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食人间烟火: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深陷回忆: 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 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忆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悲伤: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时光飞逝: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只想到这么多了,以后想起的话再补上吧 我自己凭感觉分类了,不足的地方请赐教 6.为什么宋词中多写爱情反正就是越快越好,明天下午之前给我 爱问知识1:从传统文化讲,在古代,诗文才是正道,题词是小道,不登大雅之堂。 鉴于此,诗文主题多是政治、家国、抱负……而词,则显得不上台面,只能写些生活琐事。比如心情、情趣、一些不愿大声说出的情感。 尤其是爱情。 2:既然填词是小道,是用来写写生活的感受,那么情感(尤其是爱情)就集中的表现在这里。 比如欧阳修等人,在诗文里不好表达自己的爱情感受,但在词里却那么地缠绵悱恻。 3:填词刚开始发展时,就是为了配合女郎(主力军是青楼女子)跳舞、唱歌用的台词,所以年轻女郎所唱、又要吸引人,其内容自然是情爱最佳。 符合唱者身份,也容易吸引观众。 4:由上所述,宋词一开始就是以爱情为填词的主题。 最早晚唐五代有了词,主要内容是写女性、写情爱,代表作有《花间集》;后来传承到宋代,仍然是爱情为主题,写离愁、写哀怨等;到柳永,扩大了主题,写到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不仅限于爱情;再后来,到了苏轼,形成了豪放派,有别于爱情的伤感,在词里抒发了男儿的情怀;再后来,辛弃疾把爱国思想加入到词里,至此,词就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了,凡事皆可入词,词亦不在是小道,地位略等同于诗文。 5:宋代初期天下还算太平,文人的待遇又好,赵匡胤不放心武将掌权,所以文人遇到优待,因此物质条件等较好,就多携妓出游、进入烟花、留恋风月等风流韵事。 7.宋词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 求指点1、赠友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 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2、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 |